蒲松梅
(重慶市豐都縣保合鎮初級中學校,重慶 408200)
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是國與國之間交流、合作的有效溝通工具。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向世界,開放互惠是我國不斷增強國家實力,提高國際地位的必經之路。加強英語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包容、開放的價值觀念,培養跨文化交流與國際傳播人才,主動傳遞中國聲音,掌握國際舞臺中的話語權。
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包括表達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在內的運用思維與人文素養。而情景教學法成功在英語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架設橋梁,促進英語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在同樣應試教育模式下培育出來的部分英語教師,只重視詞匯和語法教學,淡化口語表達與交際應用,堵住嘴來學語言的觀念讓人啼笑皆非。此外,英語是一門需要長期積累與培養的學科,從小學簡單的看圖識單詞躍上初中語法的臺階,大部分學生很難快速進入狀態。在枯燥的語態詞法的包圍之中,學生容易喪失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學習效率與成果必然也會大打折扣[1]。
天才依靠的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讓學生接受英語、熱愛英語的關鍵在于激發他們的興趣。情景教學巧用各種音樂、實物、表演、生活場景,調動起學生的眼、口、耳、手,讓學生發現學習英語的樂趣。方位詞的使用是仁愛版英語八年級的重難點。利用實物模擬,動畫展示等方式讓學生用“between、below、in frontof”等方位詞描述,這樣輕松又易于記憶和理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要點,在歡樂與笑靨中實現英語的興趣化教學[2]。
語言承擔著交流信息,溝通表達的重任,英語學習最重要的還是要張口表達。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能感受到環境對于一個人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當身邊的人都在對著自己說英語,當英語成為生活的前提條件之時,英語學習自然就有了主動性與效能力。情景教學法把英語的詞匯、語法、閱讀等立體化呈現出來,以對話或表演的方式,真正實現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領悟,讓英語教學回歸應用軌跡。初中英語教育培養出來的不只是會做題會拿高分的學生,更是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與開放的理念思維的全方位人才[3]。
聽說讀寫是英語的四大基本功,這就要求英語教學兼顧學生的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的能力提升。媒介是人的延伸,多媒體成功地通過音頻、視頻等方式為學生創設全方位的互動學習場景,讓學生在沉浸式的氛圍中發現英語的趣味。在學習如何描述季節時,教師可以用視頻展示四季的動態美景。以春天為例,讓學生觀察視頻與圖片,詢問有哪些顏色可以代表春天,碧草如何表達,繁花的英文是什么,接著在圖片或視頻是上打出“grass、flower”等詞,讓學生們重復跟讀,小組合作互相提問,聯系實物與實景加深記憶[4]。
初中生脫離小學的懵懂無知,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維與想法,有趣且創造性的實踐方式更能被學生們所接受。在課堂上加入單詞搶答,英文歌接龍等游戲,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英語,在創作中熱愛英語。語言交流需要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完成,一組簡單的情景對話就可以涵蓋某一章節的詞匯與語法。學習如何問路這一章節時,老師可以邀請學生們上臺,分角色扮演,模擬平時在馬路上遇到的問路場景。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教材第八單元“Food Festival”主要圍繞飲食這一話題展開。老師可以在教學能力范圍內,讓學生帶來一些簡單的食材,和孩子們一起做小餅干,小蛋糕,讓學生親自動手,跳進課本中的人物對話場景中去,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們說英語。但是,教師們也要注意對課堂活躍度的把控,活躍但不越界,最終落實知識教育目的。
情景教學以激發興趣、創新課堂的內涵,成為素質教育發展與普及的一員遠征大將。利用信息化設備,把英語演出來,讓英語動起來,讓孩子們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增進國際理解,加深對祖國的熱愛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