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織金縣第二中學,貴州 織金 552100)
高中語文閱讀素養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容,而語文學科能力活動是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途徑,“語文學科知識需要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過學習和理解、應用和實踐、遷移和創新等關鍵能力活動,培養其在解決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時所需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高中語文閱讀素養形成的基本條件中必定包含著語文閱讀知識和語文閱讀的積累。
“新課標”強調:“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并且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通過主動地積累、梳理與整合實現的,也就是說高中語文閱讀素養的發展要以強化語文閱讀積累、梳理與整合為前提,其中積累尤為重要,并且是主動積累。主動地積累實質上也是學生對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規律的積極探索與把握,進而也會促使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而這對完成學生個人的閱讀目的乃至實現閱讀的社會價值都起到至為關鍵的作用。“新課標”在闡釋“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的價值時也突出強調了學生要在“自主積累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探究語言文字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最終發現它獨有的魅力。
同事,在閱讀教學中要求高中學生要多維地積累、梳理與整合。高中語文閱讀的積累、梳理與整合是構建高中語文閱讀素養的基礎,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只需要簡單地完成摘錄文本的語句并且加以記憶的任務,它對高中學生還有更為深廣的要求,
如果說語文閱讀的積累、梳理與整合為高中學生形成語文閱讀素養奠定了知識與習慣層面的基礎,那么學生深入文學、思辨與實用具體的閱讀情境則是學生構建語文閱讀素養體系的關鍵性提升環節。“新課標’’提出當下高中語文的學習情境有三類,即文學性情境、思辨性情境與實用性情境,并且這些學習情境“指向學生日常閱讀與表達的真實需求,引導學生思考閱讀與表達的不同目的及不同類型”。高中語文的閱讀情境也包含于高中語文的文學、思辨與實用情境之中。
在進入具體的文本閱讀前基本要提醒自己在閱讀結束時可以回答這樣四個基本問題:第一,文本的整體論述了什么?第二,作者對文本的細節是如何處理的?第三,文本的論述是否完全合理?是否完全符合自己的一貫認知?第四,文本與自己的聯系是什么?這四個問題只是訓練一個閱讀者形成良好的閱讀意識進而驅動閱讀活動有效開展的目標原型,學生還要根據自身的閱讀經驗或借助外界的指導與幫助,在具體的文本情境深入細化和分解目標。
高中語文閱讀素養與閱讀素養相仿,其構建不能脫離學生的語文閱讀目標而空談,在某種程度上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構建也是語文閱讀目標預設的終極意義。因此,學生在進入具體的語文閱讀情境前需要理解相關語境中預設的語文閱讀目標,并在具體語文閱讀情境深入中細化、生成自己獨有的語文閱讀目標。
高中語文閱讀素養的構建以語文閱讀的積累、梳理與整合為基礎并貫穿始終,在學生深入語文閱讀情境的過程中語文閱讀目標得以不斷細化,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層級隨著語文閱讀要求的改變得以提升。從整個結構來看,高中語文閱讀素養是高中學生在三種特定的語文閱讀情境中能夠對漢語言文字作品的知識與內容(或信息)進行積累、梳理與探究(或者獲取、判斷、使用)的關鍵能力,因而其核心是語文閱讀能力。要觀察一個高中學生是否形成了語文閱讀素養、形成的效果如何,還是要在語文閱讀能力檢測與評價中實現。
高中語文的閱讀文本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式,其一是基于文本內在體裁或目的的分類,可以分為文學類文本、思辨類文本、實用類文本;其二是基于文本外在呈現方式的分類,可以分為單篇文本、群文與整本書。由于核心素養的影響,高中語文閱讀學習格外強調整本書閱讀學習和思辨性閱讀學習,一方面整本書閱讀學習多方面涉及了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可以有效地轉變單篇閱讀教學碎片式的僵化教學模式,也可以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思考,更加系統地建構核心素養體系;另一方面,基于核心素養體系對于邏輯、辯證和創造思維的要求,本輪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證明、判斷和推理能力的發展,更加重視學生思維水平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在高中語文閱讀學習中也專門設置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這是課程設置的目的,也是母語學習的需要,更是國家課程意志的體現”。
高中語文閱讀素養是高中學生經由語文閱讀內化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精神、思維特征、審美情趣、文化內核而培養起一種內外兼備的品質。高中語文閱讀素養對學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它是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是高中學生參與當代文化建設的必備品格;另一方面它對豐富高中學生生活體驗、培養高中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獨特的價值。以高中語文閱讀素養為主題開展研究既可以全面構建高中語文閱讀素養體系,同時也能推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科學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