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輝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哲學、社會學理論。正如哈貝馬斯所說,“交往行為理論不是什么元理論,而是一種試圖明確其批判尺度的社會理論的開端”。換言之,這一理論其實是一種社會批判理論。它是哈貝馬斯于20世紀80年代左右提出并逐步發展、完善的。首先來考察一下這一理論提出的歷史背景。正如哈貝馬斯本人所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西方社會的處境越來越尷尬,西方理性主義遺產再也不是無可非議的了。在社會福利國家妥協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穩定的內在關系,越來越要求在社會心理和文化方面付出額外代價;超級大國之間的不穩定關系雖然暫時有所緩和,但從未徹底根除。針對這些問題,許多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學家紛紛做出探討。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在《啟蒙辯證法》《否定辯證法》等著作中把社會批判理論引向單純的批判,具有否定的悲觀主義傾向。此外,以德里達、福柯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攻擊現代哲學傳統,要求與西方理性傳統相決裂。社會理論學家利奧塔宣稱,我們已經入“后現代狀態”。這一對理性和歐洲文明的激進批判引起了哈貝馬斯的焦慮和不安。然而,新保守主義者卻反其道而行之。正如哈貝馬斯所言,“他們試圖不惜一切代價,來捍衛資本主義的經濟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模式。他們十分看重由于社會福利國家的妥協而造就的經濟增長,而全然不顧這種增長已經日趨緊縮”。總之,上述兩派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問題都不可能很好地解決。為了重振社會批判理論和德國理性主義傳統的雄風,哈貝馬斯開始關注現代性問題,試圖找出解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種種問題和矛盾的理論方法。在此條件下,哈貝馬斯提出了交往行為理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是為了解決西方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社會危機而提出的,似乎與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沒有相關性。但實則不然。下面將簡述交往行為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內涵,并且將分析其與現代性和現代化的關系,從而試圖證明交往行為理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社會問題同樣有啟示作用。
哈貝馬斯在其《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的序言中,指出交往行為理論揭示了三個相關的主體:首先是交往理性概念,接著是兩個層次的社會概念,交往行為理論把生活世界和系統這兩個范式聯系了起來;最后是現代性理論,“它對當今社會“病理類型”進行解釋,認為現代病就病在具有交往結構的生活領域聽任具有形式結構的獨立的系統的擺布。因此,交往行為理論要盡可能地勾畫出現代發生悖論的社會生活關系”。由此可見,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講試圖通過對現代性問題的診斷,解決現代西方社會的某種現代性危機,從而試圖幫助西方現代社會找出一條走出困境的道路。那么何為現代性問題的本質呢?
哈貝馬斯對現代性問題本質的論述是從韋伯意識到的西方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合理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出發的。“馬克斯·韋伯不僅從合理化的觀點出發論述了西方文化的世俗化,更重要的是論述了現代社會的發展。這種新的社會結構是通過那些雙重功能交織在一起的制度形成起來的,而那些制度優勢從資本主義企業和官僚國家激起的組織核心的周圍結晶出來的。韋伯把這一行為理解為目的合理的經濟行為和管理行為的制度化。在這樣的范圍內,這種文化的和社會的合理化的日常生活被把握住了,而那些傳統的、在近代初期首先表現為職業等級差異的生活形式則已經自行解體了。但是,生活世界的現代化不僅僅是通過目的合理性的結構來確定的。杜克海姆和米德已經發現,合理化的生活世界是通過一種愈益趨向反思性的、并已失去了其質樸性傳統的交往而產生出來的;通過行為規范和價值的普遍化,交往行為從限定的、狹隘的前后聯系中擺脫出來,進入更寬泛的選擇游戲的空間中;最后,通過各種社會化的模式,著眼于抽象的、自我同一性的培養并大大地促進了人的成長的個體化”。這段話首先表明了現代性問題的核心是合理化問題。再者說明了現代性問題存在兩個側面:一個是現代社會在文化上和社會制度上的合理化,另一個側面是現代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主要是在新的交往行為以及與這種行為相關的、普遍的行為規范和價值的導向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在哈貝馬斯看來,把這兩個不同側面合起來就構成了現代性問題的全部內容。
那么現代性和人們通常使用的“現代化”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呢?哈貝馬斯認為,現代化概念是在21世紀50年代起才被提出來的,與現代性比起來,它是一個比較晚出的概念;現代化的概念也是在韋伯思想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把現代性與其新時代的——歐洲的起源分離開來,使之成為一種對一般社會發展過程來說在時空上都中性化的模式”。現代化包括政治、經濟、生活方式、學校教育等方面的有序化和世俗化;通過功能主義的闡釋,使得現代性與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對立起來,并進而把只體現經濟、技術和國家功能的現代化與失去了理性主義傳統的現代性對立起來了。因此,現代化實際不是專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化,正如哈貝馬斯所說,現代化的概念已經從歐洲的起源分離開來,變成了一般社會發展都會經歷的狀態,即一種中性化的模式。
現代化概念在我國并不陌生,不僅如此,它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就有學者對現代化做過探討,當時的主要觀點即是認為經濟發展就是現代化的主要含義。同時人們也意識到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是以民族的獨立和政治的統一為前提的,而既然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所以討論現代化問題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明確地提出了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的口號,并把科學技術現代化視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反映出現代化理念反思的強烈的時代特征。當然,還是有一條主線把兩個不同時代的思考連貫起來了,那就是把經濟建設和大規模地提高生產力視為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在這種思路的帶領下,我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尤其體現在經濟改革。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談話之后,我國開始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一突破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它把人們關于現代化問題的反思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上,而且由于市場經濟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現代化問題的內涵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了。
進入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和高科技的發展,人們的整個視野大大地超越了工業時代,從而也超越了傳統的現代化的理念。按照傳統的理念,現代化也就是從以往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轉型。但是,現代化的內涵正在急劇地變化著。尤其是在經歷了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由于現代主義對與現代化的追求相一致的現代性的價值體系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從而也形成了對傳統的現代化理念認同的批評和超越。過去的現代化理念過分強調經濟的發展,強調物質因素,而忽略了人文因素、精神文化因素。過去的現代化理念盲目強調科學技術的因素,然而卻忽略了科學技術的濫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過去的現代化傳統也忽略了政治體制的改革問題。因此,才導致貪污腐敗問題極為嚴重。以上諸多因素導致了我國社會面臨了種種問題和危機。比如環境污染(尤其是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社會道德滑坡問題等等。但是即便如此,我們能否完全否認現代化呢?當然不能。
正如俞吾金教授所言,“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沖擊下,我們仍然要堅定不移地追求現代性,追求現代化的實現。作為后發國家,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一定要認真汲取后現代主義在批判現代性和現代化價值導向時提出的合理的觀念。如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反對啟蒙和民主導致的極權主義、維護‘他者’ 的權利;反對全能主義、強調生存方式的多樣性和異質性等等……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精神和人的素質的重要性越益顯示出來,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重視。從文化生態學的立場看來,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亟需協調好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之間的關系,以確保這一歷史進程的健康的發展……在當前,中國現代化的最緊要之點是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的政治體制改革。我們特別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現代化必然蘊含著政治生活的現代化。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從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中脫胎出來的,這就形成了它的一個基本的特征,即行政權力對經濟生活的強有力的滲透。這種滲透有其合理的方面,為政府在經濟、金融等方面進行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也存在著不合理的方面,如以行政命令指揮經濟活動、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國有資產流失等現象”。
俞吾金所言表明:第一,我們不能否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第二,我們過分強調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化、道德因素,忽略了人的因素。第三,我們忽略了政治因素對現代化發展的影響。最后,我們忽略了經濟、文化、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其實上述對我國現代化問題的反思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中也可以找到答案。哈貝馬斯認為,現代社會之所以會出現人們盲目追求物質,追求經濟發展的現象,而不顧精神文化的荒蕪,不顧道德的滑坡,是因為合理性出現了問題。具體說來,哈貝馬斯借鑒了韋伯的“合理性”理論。韋伯把合理性行為分為目的——工具合理性行為和價值合理性行為。目的——工具合理性行為是指能夠以數學形式進行量化和預測后果以實現目的的行為。它以合理地選擇達到目的所采用的最有效的手段、工具以及合理地權衡確立行為的目的為特征。而價值合理性行為則是指行為者在采取行為或選擇時,不以成敗得失和功用效益為取舍準則,而只關注如何履行某種道德上或宗教上、政治上的義務責任,服從道德良心的感召。韋伯認為,西方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主要表現為由價值理性為主向工具理性為主的社會的異變過程。他用理性二分的思想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問題及前景,揭示了由工具理性所導致的異化現象。哈貝馬斯就是在韋伯的合理性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問題,即經濟和行政系統侵入生活世界的各種關系中,使生活世界的結構遭到破壞,越來越商品化、金錢化和官僚體制化并由此失去其獨特的人性。他認為這是當今威脅人類和社會生存的主要原因。
哈貝馬斯接著指出,若要解決這一社會危機,必須引入另外一個合理性概念,即交往合理性。那么何為交往行為呢?哈貝馬斯指出交往行為是主體間通過語言的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為,它按照必須遵循的有效的規范來進行。而交往合理性就是要尋找交往行為的合理根據,而這種合理性根據不能到物的世界去尋找,必須到人的世界來發現。這就強調了社會發展中作為主體的人相互之間溝通協調的重要性。交往合理性的根據就是交往主體之間相互同意、普遍贊同而且自覺遵守的規范。這就是哈貝馬斯反復論證的交往行為必須遵循的三個有效性要求:判斷、陳述的真實性;遵循規范的正當性;表達自我的真誠性。
雖然,有人質疑哈貝馬斯的這種理論似乎有著無法實現的烏托邦的性質,但是,不管如何,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強調溝通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價值的重要性,是有普世性意義的,而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我們也能夠深切體會這一理論的意義。如今我國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而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就是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科學發展,強調“民主法治”,強調“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等等。而以上這些正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重要內容。因此,交往行為理論對我國的社會發展確實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