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越 宋振東
(南昌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南昌 330108)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一次寫入黨代會工作報告,并寫入《黨章》,賦予民族工作新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高校是立德樹人關鍵場所,要高度重視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本文在中國知網搜索CSSCI學術期刊(篇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AND(篇名:高校),整理出參考文獻有7篇。以(篇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關鍵詞在學術期刊中搜索到208條文獻,對其中引用率較高的文獻進行了綜述。
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意義,王延中(2018)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創新發展的集中體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內在要求;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自覺和根本前提;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成員和中國公民國族身份的集中概括;為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建設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論指導;是增強五個自信、促進民族團結的情感依托思想前提。商愛玲(2018)強調:加強國家觀和民族觀教育,強化大學生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識;提升歷史觀和文化觀,堅定大學生鞏固民族團結決心;深化中華兒女整體認同,激發大學生實現民族復興力量。李秀敏(2018)認為: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有利于協調各民族間關系,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劉玉(2020)以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闡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之維、民族之維、國家之維、文化之維、宗教之維的“五維”有機統一性。盧偉昆(2019)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在漫長交流交往中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形成具有共同性集體身份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56個民族在地域上交錯雜居,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親近,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以中華文化為精神紐帶的有機結合體。李秀敏,劉春延(2018)論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重要內容:培育民族認同感是基礎;加強民族團結是核心;完善民族政策是保障;增強文化認同感是關鍵點。青覺,趙超(2018)論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功能:行為規約功能、共同體整合功能、精神凝聚功能、目標激勵功能。青覺,徐欣順(2018)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素內容:中國認知體驗,是各族人民理解與體認共同印象;中國價值信念,是各族人民承襲與創生共善關懷;中國行為意愿,是各族人民期許與實踐共同意志。麻國慶(2017)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多重面向:推動共同繁榮與共同發展;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設兼收并蓄的共同體文化;建設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張京澤(2020)認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的理論升華和對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客觀要求: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理基礎;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客觀要求;也是民族高校使命擔當。李衛英(2020)論述了民族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維度:民族高校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政治高地;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文化基地;是涵養和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心理場域。王延中(2018)提出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地區暴力恐怖活動活躍多發并存。劉吉昌等(2017)論述了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意義:有利于凝聚起團結和匯聚人心的力量;有利于夯實筑牢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石;有利于增強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動力;有利于把握和認識“多元一體”中華文化思想源頭。
蔣朝麗(2019)指出要在高校思思政教育工作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維結構,宏觀上建立和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領導機制,中觀上建立和完善教書育人體系,微觀上建立學生自我教育系統。
從宏觀視野角度。楊勝才等(2020)闡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堅持培根鑄魂,打牢思想基礎;堅持交流互鑒,打牢情感基礎;堅持價值引領,打牢中文化基礎;堅持理論先行,打牢理論基礎;堅持“三全育人”,打牢群眾基礎。青覺,徐欣順(2018)闡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路徑:各民族認知互動滿意性提升與歸屬感形成;各族人民價值信念意義性提升與關懷感形成;各族人民行為意愿自覺性提升與使命感形成;要素關聯優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交融統一。張立輝等(2015)論述了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認同;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政治認同。
從高校宏觀角度。李衛英(2020)論述了民族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加強民族高校制度建設,增進政治認同;加強民族高校文化建設,增進文化認同;加強民族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增進情感認同。王延中(2018)論述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對策:要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自覺,建設新時代民族理論“三大體系”;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基礎;切實改革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際效果;圍繞“兩個共同”目標,不失時機地完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處理好民族多樣性和中華民族整體性關系;堅決反對民族利己主義、民粹主義和兩種民族主義。商愛玲(2018)闡述了筑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路徑:發揮高校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提升校園文化和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感染力;打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園網絡平臺。盧偉昆(2018)認為可以加強五個認同教育,即偉大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堅持推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
辦學和育人實踐角度。張京澤(2020)認為,一將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民族高校辦學和育人實踐中:立足“四個共同”,把好育人方向;強化國家認同,擔好育人之責;增強文化認同,夯實思想根基。二在“雙一流”建設中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科基礎與學術根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張利國(2020)指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邏輯關聯性,深化協同育人新思維;強化育人資源整合和課程建設,匯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主體合力;強化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常態化開展。朱杰(2019)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完善民族團結所需要的大思政管理體制;其次建設中華民族文化一家親文化環境和實踐場所,構建校園情景全媒體格局。
從人才培養體系角度。孫中芳(2020)論述了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加強學校新聞媒體宣傳力度;增強學校主題教育活動感染力;優化教育資源,擴大民漢合校合班合宿。李芳(2020)認為要充分整合現有課程資源,構建系統教育內容體系:以愛國精神為核心“五個認同”教育;以民族平等為基礎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共享為目標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以國籍為標志的國民身份認同教育;以中國夢為載體的民族使命擔當教育。包銀山等(2019)構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組織領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課程教學模式;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各民族學生嵌入式交往的校園環境。
從高校思政課角度。劉玉(2020)闡述了高校思政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優化教師隊伍,提升教學水平;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靈活運用現代媒介;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加強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實踐。包銀山等(2019)論述了要積極發揮思政課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思政課體系教學加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通過思政課教學促進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
從校園文化建設角度。譚天美等(2020)闡述了高校校園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中華文化校園符號化,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歸屬感;學校儀式呈現制度化,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關懷感;民族團結教育觀念化,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使命感。楊勝才(2020)從校園文化建設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堅持培根鑄魂,打牢思想基礎;堅持交流互鑒,打牢情感基礎;堅持價值引領,打牢文化基礎;堅持理論先行,打牢理論基礎;堅持“三全育人”,打牢群眾基礎。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劉吉昌,金炳鎬(2017)論述了各民族青年大學生應該肩負起實現“中國夢”的重任: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練就過硬本領;要勇于創新創造;要艱苦奮斗、謙虛謹慎;要錘煉高尚品質。
從方法來看多數學者認為要加強思政課程教育以及體系的完善,微觀上堅持從教學內容入手,從教師選擇與課程內容方向層面進行改變,加強宣傳教育;少數學者提出利益分配論,以物質利益層面對如何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分析。但都呈現出兩邊倒的問題,未能將其融合,很多學者雖然提出許多方法,但缺少深入開展和了解,這是下一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