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娟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 400050)
虛擬網絡作為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產物,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輝煌的成果之一。網絡信息技術在歷經這么多年的運用和發展以來,人們對它的研究也相對統一和深入。一般來說,網絡指的是通過一定的網絡硬件與軟件完成數據通信與網絡資源共享的系統。網絡的開放性特點,帶來了許多傳統社會從未出現過的社會倫理問題,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網絡行為的道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由此,便產生了網絡道德這一概念。
網絡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絡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
自主性。網絡社會中的道德相對于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網絡社交的虛擬性導致網絡行為在很多時候缺乏外界監督和約束,由個體自主決定。
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是由絕大部分社會群體都認同的一系列規范和準則所形成的,它并不取決于幾個或某一個個體的需求而組成,在一定程度上,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缺乏自主性,更多的依賴大家的一致認同才能夠存在,延續和傳承下來。而網絡道德則與之不同,每一個使用網絡的個體都能夠在這一虛擬的世界中隨心所欲的展示自我,人人都可以制定自己的道德規范,依據自身的需求來進行網絡交往。正是由于網絡道德的自主性,使得網絡社會中主體行為失范的現象不斷發生,這既是網絡道德的優點,也是其弊端所在。
開放性。開放性是網絡世界最鮮明的特點之一,網絡技術的應用發展,將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不斷拉近,整個地球在網絡的覆蓋下變得越來越"小",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借助網絡這一媒介獲取咨訊。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更是把人類社會拉進了自媒體時代,人人可以在社交媒體發布信息,發表言論,公布訊息。個體在網絡生活中的行為很容易被無限放大和傳播,個體在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行為將受到廣泛的公眾監督。
多元性。相較于傳統道德來說,網絡道德還具有多元性的特點,"網絡社會"中的道德具有多元性,多層次性的特點,在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中,處于主導地位的道德模式是往往都是單一的,即使道德會因人類階級社會的不同而存在有多種的形式,但最終這些個不同的階級社會都會產生其主導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規范,而其他的道德規范則會服從于主導的道德規范,所以,特定的現實階級社會中的道德是單一的,而網絡社會中的道德在這一方面則與現實社會有一定的區別,在網絡社會中,由于使用網絡的人群來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所以也產生了相應的在虛擬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它們之間彼此不同,但又在網絡這一媒介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響,逐漸融合,形成和諧穩定的共存關系。
網絡誠信缺失。網絡有著較強的隱蔽性,它本身對其使用者產生不了實質性的約束以及規范的效果,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和必要的監督技術手段,部分學生受到網絡不良文化的影響,在網絡生活中存在著為追求熱點和流量,編故事、造新聞等不講誠信、隱瞞欺騙的現象和行為,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嚴重違背社會核心價值觀。
網絡語言失范。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行為受到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規范的制約,而在網絡環境中,人們擁有了更多的自由,雖然不同的國家和階級社會都會立一些法律來進行網絡空間的管理,但是這些法律目前還不夠完善,在一些網絡領域仍存在空白。在網絡這一虛擬的空間中,大學生群體更加喜歡塑造一個不受規則所約束的自我,通過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隨意宣泄現實社會對其產生的壓力。
網絡侵權盛行。網絡擁有巨大的信息資源,這些資源一方面對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提升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可以信手拈來的各類網絡資源也大大降低了侵權的成本,使得論文抄襲、侵權,成為了大學生中常見的行為失范問題,因此,怎樣引導大學生合理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成為當前亟需被重視的一個課題。
網絡空間的隱蔽性。虛擬網絡具有匿名性、虛擬性、隱蔽性等特征,在網絡這一虛擬的環境中,大學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逃避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約束,在網絡中通過借助昵稱、代號等等隱蔽自我,進行網絡活動。由于缺乏約束和監督,往往出現失范行為。
網絡道德教育的滯后性。傳統的教育模式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沖擊之下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戰。這就使得高校需要針對這一現狀做出相應的改變,一段時間以來,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缺失嚴重,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對網絡道德的研究和探索不足,沒有形成系統的、專業的、適時的網絡道德教育知識,導致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存在道德敏感性不強,自我約束力不足的現象,極大的影響了大學生健康成長。
大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大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正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自我發現期和"斷乳期",更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趨于成熟的穩定期。這使得他們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急劇增強,自我意識和行為的自主性比較突出。他們渴望自立,渴望成長,有競爭意識,更加有進取心,很想向他人表現自己的個性。但是,現實社會存在的許多不確定因素卻成為了大學生實現自我的阻礙,這種阻礙會使他們不知所措,情緒低落,從而產生自我否定、煩躁、孤獨、焦慮、苦悶等消極心理,所以渴望尋找發泄這些不快情緒的場所。而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無拘束性就剛好符合了大學生標新立異、崇尚自我和追求自由的獨特心理。
完善教育機制,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能力。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網絡認識能力、網絡評價能力、網絡選擇能力。高校應當建立學生網絡行為規范和網絡道德行為教育體系,教會學生高效搜索信息,抵御不良信息;引導學生們樹立積極的,健康的網絡道德觀念,將網絡作為一種幫助學習的媒介來進行使用,而不是作為一個自我娛樂,并使自我沉迷其中,日益消極,逃避現實的工具。幫助學生在正確利用網絡中的各種資源時,能夠不斷的充實自己的情感體驗,增強和培養健康正面的網絡情感,在虛擬的網絡交往中以誠待人,樹立責任意識,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正確辨別網絡中各種錯綜復雜的信息。
樹立道德文明行為規范,加強輿論引導。網絡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社會輿論的影響,因此,在擁有大量網絡用戶的大學生群體中樹立崇高的道德行為模范,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氛圍,對引導他們健康合理的使用網絡,增強其網絡道德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就要求全社會形成合力,為大學生成長創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一方面政府應當實施更有效的監督機制,凈化網絡環境,倡導文明上網,依法打擊網絡低俗文化。另一方面社會公民應當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公序良俗,文明使用網絡。最后學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積極開展符合當代大學生需求的網絡實踐活動,使網絡成為一個豐富大學生文化生活,開展大學生文化活動的有力工具。
加強網絡監督,完善網絡內容審查機制。針對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現象,從社會角度的層面出發,應當加大對網絡行為的監督力度,同時也要對網絡內容建立嚴格的審查制度,在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中雙管齊下,引導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積極的網絡道德觀,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和優勢,大力宣傳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道德觀念,弘揚中華民族先進優良的文化,為當代大學生營造一個具有正能量,高水準的網絡使用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嚴格負責,除了在源頭上對網絡內容進行審核之外,也要在高校中大力普及網絡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法律意識,完善和明確網絡環境中法律的空白和灰色地帶,增強法律對網絡的監督和制約作用,嚴禁利用一些法律的空白在虛擬網絡世界中隨意妄為,確保當今大學生能夠在健康的網絡環境中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