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博偉 宋振東
(南昌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南昌 330108)
為了順應新媒體時代要求,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適合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新方法。本文在中國知網通過檢索關鍵詞(篇名:新媒體)AND(篇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查到三十余篇相關文獻,其中來源于CSSCI有九篇文獻,具有較大參考價值,還仔細研讀了三篇碩士論文。參考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新媒體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等著作,對此進行綜述。
新媒體的內涵和外延。李濤(2015)將新媒體概括為:在現有新興技術和互聯網支撐下,以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和衛星為傳播中介,將信息傳播給用戶使用的移動設備、電腦、電視等終端,并可以使用戶進行其他信息交流活動的所有媒介的總稱。程之睿(2013)將新媒體分為廣義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新媒體是指以數字技術、通信網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傳播技術為基礎,為用戶提供咨詢、內容和服務的新興媒體,其共同特點是將多種傳播技術相互融合,在多種方式下實現傳播活動。狹義新媒體是指在大眾傳播領域,以數字化網絡傳播技術為基礎,實現交互傳播信息載體。田光燦(2009)定義新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程之睿(2013)概括了新媒體新的內容形式包括論壇、博客、微博、手機報、手機電視、手機上網等。
關于新媒體的特征。孔文軍(2018)論到新興互聯網技術賦予自媒體平臺傳播主體平民化、傳播受眾交互性強、傳播速度無可比擬、傳播內容多元化等特點。李濤(2015)把新媒體時代特點概括為:參與主體廣泛性、參與主題平等性、參與媒體全面性、信息發布快捷性、信息傳播過程互動性。程之睿(2013)把新媒體特征概括為五點:信息資源海量性、傳播技術數字化、傳受雙方互動性、傳播媒介間融合性、傳播方式多樣化和個性化。
新媒體的巨大挑戰和必要性。蔣澤楓(2017)指出新媒體在給高校與學生帶來巨大機遇也潛藏著巨大挑戰。新媒體環境最大特點是虛擬,“虛擬”使得大學生生活充滿了無限遐想,也充滿著無限誘惑。他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悄然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也深深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程之睿(2013)論述了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新挑戰:新媒體傳播全域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變得復雜;新媒體應用范圍廣泛性使教育者地位收到削弱;新媒體傳播雙向互動性使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戰。張雯婷(2010)從三個方面論述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行為新變化:一是大學生自主性增強,但主流意識弱化;二是大學生個性化突出,但價值取向模糊;三是大學生交際圈擴大,但交往行為失范。楊華春(2010)指出新媒體信息傳播“無屏障性”,加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導向難度;新媒體虛擬性和互動性易引發大學生心理危機、人際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使得其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降低弱化。
新媒體的獨特優勢和機遇。李濤(2015)總結了新媒體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帶來機遇:一是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廣闊平臺;二是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平臺提供了多種方式;三是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時效性。鄧暉(2015)總結了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獲取信息方式多元化發展;溝通交流多元化發展;學習方式多元化發展;學習空間個性化發展。程之睿(2013)論述了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機遇:新媒體資源開放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無比廣闊天地;新媒體資源共享行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新媒體技術生動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帶來啟示生機;新媒體技術對象性和針對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新媒體信息溝通互動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李明麗(2013)中提出輔導員可以利用自己的微博,不斷與學生交流、討論,不僅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時間和地點限制,還一改往日“說教”為自由平等無“代溝”對話與討論,使師生之間交流更加輕松新鮮,也更加理性和深入。輔導員可以利用微博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這也是現代學生喜歡,也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輔導員在其微博上記錄工作日志,輔導員可以隨時記錄教育心得,進行回溯和反思。可以讓學生了解輔導員其實每天都在為學生奔波,心系學生,得到學生的尊重。楊華新(2010)指出新媒體與傳統教育方式相比具有獨特優勢,也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情況與問題。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充分發揮新媒體教育引導功能,努力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營造健康和諧的新媒體校園文化氛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和大學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導,進一步做好網絡輿情監管,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雖然很多院校開設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賬號、微博賬號等,但在維護和更新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原則。鄧輝(2015)總結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應該堅持四個原則:針對性原則、時效性原則、能動性原則、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林青(2015)概括了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原則:占領思想陣地的原則、兼顧創新與發展的原則、開放共享的原則、信息主導的原則。李濤(2015)總結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原則:以學生為根本、以教師專業化為保障、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實效為目標。
增強時效性,提高針對性。曹麗萍(2013)提出:第一,利用網絡熱門事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上隨時不斷更新著政治、經濟、娛樂、文化、社會、科學、體育等各個領域最新消息;第二,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饋機制;第三,除了課堂上需要利用好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需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饋機制。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徑創新。徐培凌(2020)概括了楊曉陽《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一書中所闡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路徑:將新媒體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打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渠道;以高校服務器為依托,建設強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庫;借力種類多元的網絡交互工具,開辟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利用手機媒體,創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宋元林(2016)概括了四條優化路徑: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技術含量;整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優勢;建立和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體系。從兩個基本方面展開:一是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主線來構建,不同內容用不同方法組合;二是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為主線來構建,不同教育對象用不同方法組合。林青(2015)總結了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途徑:情感溝通多元化、開拓教育新模式、提高教育者的素養、樹立網絡模范效應、創新考評體系。李濤(2015)概括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對策:一是搭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微”平臺;二是融合新穎的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技術;三是結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是借鑒學習相關學科及國外的先進方法。
鄧暉(2015)把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途徑概括為四條:一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渠道,緊密結合新媒體與傳統教育方法;二是依托高校服務器,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庫;三是借助豐富的網絡交互工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四是充分利用手機媒體,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程之睿(2013)論述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路徑:一是立法與監管雙管齊下,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二是教育與自我教育同時開展,增強大學生媒介素養;三是校園建設與服務并重,提高網絡媒體利用水平;質量和水平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保障。張雯婷(2010)闡述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策略:一是要強化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營造濃郁的人文關懷的教育氛圍;二是將新媒體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著力增強“有效灌輸”;三是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重點推進“全方位滲透”;具體包括:創新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在體驗和經歷中獲得教育;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利用新媒體創設學生自我教育平臺,提高其參與度并激勵其創造性。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眾多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紛紛站在不同的視角,提供了很多極具參考價值的觀點、方法以及各種措施,試圖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新媒體的結合下探究培育路徑有整體上的認識,但仍存在著不足之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建議和方法只是在理論上有可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障礙,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改觀,就拿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式結合上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且原本傳統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維固化,又如何對傳統的固化思維進行更新仍是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