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卡哈爾 宋振東
(南昌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南昌 330108)
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論課”AND“實踐教學模式”為“篇名”搜索到CSSCI學術期刊32篇,對近五年期刊論文進行了文獻綜述。以“思想政治理論課”AND“實踐教學模式”為“篇名”搜索到學位論文12篇,對其中五篇碩士論文進行了文獻綜述。主要研究和綜述了分層、綜合性模塊化、三課堂協同、“虛實結合”“微電影”“五位一體”“四維一體”“多維一體”“三三制”“三三式”“面點面”“主體性”等不同的實踐教學模式。
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研究。鄭元景(2011)論述了新媒體的特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意義:新媒體先進性和多樣性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平臺;新媒體時效性和便捷性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新媒體交互性和虛擬性增強大學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姜恩來(2009)分析了新媒體技術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創新;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研究。鄭元景(2011)論述了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負面影響: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難度;新媒體虛擬性容易引發部分大學生出現人格障礙和認知偏差;新媒體傳播內容多元性消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姜恩來(2009)分析了新媒體技術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新媒體技術多元化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轉變教育觀念,創新發展理念;新媒體技術信息無序性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正面引導,注重輿情監控;新媒體技術主客體平等性,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新媒體技術快速更新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工作水平,加強隊伍建設。
新媒體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措施。姜恩來(2009)論述了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措施:正確認識新媒體傳播特點,牢牢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充分利用新媒體獨特優勢,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積極構筑新媒體資源平臺,努力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校園新媒體信息監督機制。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特征、分類。陳化水(2016)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分為幾種模式:從實踐外延看,可分為群體互助型和個體獨立型;從實踐范圍看,可分為跨校合作型和校內型;從實踐內涵看,可分為勞作型和調研型;從學生能動性發揮程度看,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從經濟角度看,可分為有償型和無償型;從實踐主體看,可分為教師型、學生型和教師學生結合型;從教學模式類型選擇看,可分為平面型和立體型教學模式。
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轉換的必要性研究。陳再生(2016)論述了常規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問題:實踐教學全覆蓋問題懸而未決;實踐資源浪費現象長期存在;實踐教學堅守者漸行漸少。陳化水(2016)論述了傳統教學模式局限性,闡述了實踐教學模式轉換的必要性。政治理論知識單向灌輸過程大大制約了世界觀教育和方法論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世界觀容易因缺乏方法論支撐而迷霧偏轉。王海,柴素芳(2016)論述了微電影實踐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價值:采用微電影實踐教學模式推進大學生思政課能貼近大學生的認知心理;能促進大學生知與行的統一;能實現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
思政課實踐教學現實意義的研究。周穎等(2019)論述了“概論”課實踐教學現實意義:實踐教學是“概論”課基石,凸顯了理論課程內在品質;實踐教學是“概論”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內在要求;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運用“概論”課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課程化體系化建設有利于豐富并深化課程理論教學。
三課堂協同實踐教學模式。第一課堂實踐教學是指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每門課均安排一定課時的實踐教學活動。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是指思政課教師與政工干部以第二課堂活動為載體共同組織實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第三課堂是指“線上線下互動”的網絡課堂實踐教學。
分層遞進實踐教學模式。依據教學對象年級、專業、干群等特點進行種類劃分,對教學對象進行三個角度層次劃分,即“年級主題設計、專業主題設計、干群主題設計”。
“三三”式實踐教學模式。包括參與主體的“三突出”模式、具體操作的“三結合”模式以及目標追求的“三提高”模式。
“虛實結合”實踐教學模式。指根據課程性質、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綜合考慮實踐教學實施的條件與環境,通過實踐教學方式與虛擬實踐教學方式有機結合,構建起全新的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效果最佳化。
“四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四位一體”就是讀、寫、講、辯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所謂讀,就是引導學生多讀經典原著。所謂寫,就是讓學生寫讀書心得或調研報告。所謂講,就是舉辦演講比賽或講課比賽等。所謂辯,就是舉辦辯論賽和運用論辯教學法等。
“微電影”實踐教學模式。基于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微電影特點,對微電影實踐教學模式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環節進行設計和建構。前期環節為動員、布置任務、確定主題、制定預案以及微電影的制作培訓,中期環節是創設情境、自主實踐、協作交互學習,后期環節包括成果展示與作品反饋。
“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把握“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和當代大學生特點。在社會實踐中,讓大學生自行分組,自行選題、自行調研、自我評價,充分體現出大學生自主性。
“多維一體”實踐教學模式。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大學生為主體,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包括網絡實踐型、現場實踐型、立體合作研究型、體驗型與引導型等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
“面點面”實踐教學模式。所謂“面”,是指思政課實踐教學覆蓋全校本科學生,實踐教學計劃在全校本科所開設四門課程中統一實施。所謂“點”,是指學校每學期將定期組織社會實踐考察,考察團成員由每位任課教師所任課教學班級為單位根據平時表現和期末成績擇優推選1名學生組成。
“三三制”實踐教學模式。由“三個維度和三個環節”要素構成,“三維度”教學主要包括網絡教學、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三個教學維度。
“綜合性”模塊化實踐教學模式。“綜合性”指思政實踐教學課程的內容特點,“模塊化”指思政實踐課的具體實現方式。該模式設計并運行了6大模塊,包括校內調研、社會熱點研究、讀書會、農村調研、新媒體公益、校友訪談等。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設計理念的研究。周穎等(2019)指出,“概論”課實踐教學設計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整體性,創新設計理念,實現理論課和實踐教學的“五個相互”,即邏輯互通、內容互融、功能互補、模式互動、成果互化。曲士英等(2016)概括了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理念:理論聯系實際、以學生為本、貼近生活、務求實效。陳再生(2016)論述了思政課三課堂協同實踐教學模式的運行保障:制度建設是前提;部門配合是保證;資源整合是關鍵。陳化水(2016)概括了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實施科學性的設計理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廣泛性;實踐教學組織的規劃性;實踐教學模式的綜合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實踐教學的不斷創新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設計方案的研究。陳化水(2016)概括了實踐教學系統性設計環節:提出實踐課題、進行可行性研究、制定實踐活動設計、活動準備、實踐活動展開、活動測評、總結等。周穎等(2019)指出,要依據“概論”課理論邏輯設計實踐教學方案:確立實踐教學目標,依據問題驅動理念設計實踐教學思路,創新實踐教學聯動機制。陳再生(2016)論述了思政課三課堂協同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推進“一年一主題”第一課堂實踐教學;推進“兩支隊伍結合”第二課堂教學;推進“線上線下互動”網絡課堂教學。王海等(2016)闡述了微電影實踐教學模式設計和邏輯建構。前期工作包括:前期動員、布置任務;確定主題,制定預案;微電影的制作培訓。實施過程包括:創設情景;自主實踐;協作交互學習,完成實踐。后期包括:成果展示;作品反饋。
鄭元景(2011)論述了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對策:拓展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增強引導力和滲透力;提升師生媒介素養,打造復合型專家型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健全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李明建(2017)闡述了高校思政課“五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實現路徑:認真開展集中專題實踐;扎實推進個人分散實踐;努力推動春節專項實踐;積極探索學期團隊實踐;有序開展課程教學實踐。張加才(2016)認為綜合性模塊化思政課實踐教學包括校內調查、社會熱點研究、讀書會、農村調研、新媒體公益、校友訪談等六種模塊;分析了綜合性模塊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四個基本特色:內容更系統、管理更規范、覆蓋全體學生、突出個性培養。曲士英,王麗英(2016)闡述了建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一是確立多元教學主體聯動的保障機制:在學校層面建立一個統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協調平臺;整合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資源;整合各部門實踐基地和相關活動資源。二是建構立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校內學習實踐、網上學習實踐、社會調查實踐。賈巨才,郎琦(2016)論述了思政課教學中引入虛擬實踐教學的意義:溝通虛擬與現實兩個世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克服既有實踐教學困境,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探索了思政課“虛實結合”實踐教學模式,設計了四個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項目:校史探究:實踐教學內容設計的虛實結合;紅色尋訪:實踐教學組織形式的虛實結合;善行校園:實踐教學活動和評價的虛實結合;網上庭審:實踐教學指導的虛實結合。
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涉及大部分環節與要素。學界就實踐教學必要性、存在問題及可能路徑等進行了廣泛研究,提出了許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豐富多樣,各有優點,但不具有普及性與廣泛參考價值。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大多是單向度,缺乏整體性建構。實踐教學必要性得到普遍共識,但要激發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自覺意識、進一步強化實踐教育的實效性還面臨一定困境,需要實現實踐教育內容和方式的厘清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