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方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 貴州貴陽 550003)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批示,把思政課建成接地氣、入人心、讓學生有參與感和獲得感的優秀課程。在這一形勢下,嘗試將開放式教育理念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既符合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改革提出的標準和要求,又能滿足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規律,對于提升思政課教師教學教法、加強思政課教學實效,進一步改善思政課枯燥乏味的教學現狀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所探討的思政課開放式教學模式是指從物理空間維度的拓展來延伸教學時空,即通過線上、課外實踐等方式擴展課堂的教學空間,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對思政課的積極性較低、參與率不高、內驅力不足,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靈活度不夠、吸引力不強,教師教學及科研水平參差不齊,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思政課教學的提升。開放式課堂開放教學空間、共建教學內容、增加教學互評,對增強學生參與率和積極性、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有著重要作用。
1.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思政課開放式課堂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一方面,將教授學者引入到開放式課堂教學中,讓他們結合時政和國家方針政策進行思政課教學,不僅增強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深度,又緊密結合時政,讓學生有主人翁意識,增進學生與思政課之間的心理距離。他們能夠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從實際出發回答學生關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接地氣”地解讀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及改革措施,拉近學生與黨和政府的距離。另一方面,加強與優秀師資的零距離、深層次互動,打消學生心理上的顧慮,進一步解決學生理論及思想上的困惑。開放式課堂架起了學生與優質師資互動溝通的橋梁,春風化雨般地影響著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解決學生一直以來想提又不敢提的疑惑,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與思政課之間的距離感,將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有效激發出來。
2.切實改進思政課教師教研水平。思政課開放式課堂以專題教學的方式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首先,通過教學發現問題進而引領科學研究。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談話,了解并掌握學生所思所想所感所獲,結合教材每一專題的教學內容將其轉化為研究課題,引領科學研究的發展。這樣的科學研究課題更能澄清學生的思想困惑,具有針對性。其次,深化科學研究,總結研究成果。為了解決學生的困惑,教師必須要深化理論研究,既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進一步闡釋理論和現實問題,又要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緊密結合教學實際,這樣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才更具理論魅力和實踐價值。最后,研究成果進入課堂,支撐服務教學。教師既可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師生進行分享,也可作為支撐材料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讓教學來檢驗研究成果的價值所在。總之,教學提出的問題,科研來解決;科研產生的成果,教學來檢驗,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互促互進,對改進教學與科研水平,增強培訓實效有著重要意義。
教學空間開放。一方面,開放式課堂不能僅僅局限于室內的傳統理論教學,而要與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等緊密結合,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科學有效安排每一場實踐活動的內容,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參觀學校紅色文化廣場,使學生深切感受生動形象的紅色本土文化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與追求,繼承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激發愛國熱情,弘揚新時代長征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參觀學校廉政文化廣場,使學生深入理解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認識到黨的建設的重要性以及我們黨具有與時俱進的先進性,樹立“反腐倡廉”的思想意識,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講誠信話,做誠信事,努力學習,自覺承擔反腐倡廉的義務宣傳員和監督員;“眾志成城戰役情,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演講,鍛煉同學們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以及臨場應變能力,展現中國人民在疫情面前不屈不撓的斗爭歷程,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產生強烈的使命責任感和民族自信心,樹立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發學習的理想和抱負。這種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及方式的轉變比老師單純的理論宣講要好得多,學生也更容易吸收、消化。
另一方面,要打破局限于課堂的教與學的教學模式,利用“易班”“QQ”“釘釘”等平臺實現師生互動即時性。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增強自律性。例如,思政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提煉教學問題,提前一周利用“易班”“QQ”“釘釘”等平臺告知學生,并將課件、背景資料等上傳到網絡平臺,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內容。 第二,教師利用“易班”“QQ”“釘釘”等平臺在線指導,在平臺上解決學生理論及思想上的困惑,有的放矢。
教學內容共建。為了使開放式課堂教學涵蓋的內容更豐富、信息量更大,在講授方式上最好采取專題教學的方式。馬院教研室進行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結合每個老師的知識背景和理論儲備,商討有關分工,再由老師分別根據負責的章節準備上課的相關專題內容。做到所有老師共同研讀教材,凝練相關專題內容,將課本教材體系轉化為有效的課堂教學體系;認真準備上課的內容,精心制作相關課件,做到課件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統一;精心設計課堂討論題目,設計穿插于課堂講授之中,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
在備課方面,既要備教學重難點,又要備時政熱點焦點,更要備學生關注點。備教學重難點:相關教研室教師共同研讀教材,“吃透”教材,凝練相關專題內容,針對不同的專題開展教學重難點問題討論。備時政熱點焦點:定期搜集國內外時政熱點焦點,把搜集到的時政熱點進行分類處理,并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篩選時政熱點,使二者有機結合。備學生關注點:充分利用社會實踐這一平臺,深入學生內部,及時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動態及關注方向,并將此與教學重難點、時政熱點相契合,三點合一,有效增強了課程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此外,開放式課堂上講授的一些理論知識可以到社會實踐中進行檢驗,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可以拿到開放式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從課堂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課堂的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不僅能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還能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實現育人的目的。帶領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已有幾年之久,同學們有著同樣的困惑,為什么那些經歷了戰爭摧殘和革命洗禮的革命老區還沒有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先富帶動后富是否只是改革伊始的權宜之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是否只是鏡中花水中月?黨和政府是否已將為中國革命做出奉獻的紅色熱土拋之腦后?針對這一困惑,我們可以設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力實施脫貧攻堅》這一教學內容,解讀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定點扶貧、貧困縣脫帽這一會議精神,展示黨和政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決心和信心,消除了學生心存已久的疑慮。開放式課堂上的內容設置并不是信手拈來,而是基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源于與當今現實社會緊密聯系的熱點焦點、基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一些疑點,巧妙地把教學重難點、時政熱點、學生關注點揉合起來,三點合一,這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能夠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參與性、提高學生的抬頭率。
教學效果評價。課程結束之后,需設師生交流互動及評課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代表暢談開放式課堂的收獲與感受,和學生開展平等有效的對話交流,讓他們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與困惑,發表自己的思考和建議,最終目的是使教師更多地基于學生的角度去設置教學內容,“以學定教”,從而避免了脫離學生實際的危險。此外,學生參與評課,能讓教師傾聽到不同的聲音,真正好的課堂不是教師、專家說了算,學生最有發言權。
“進一步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師素質,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1]開放式課堂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深入了解思政課學情、教情、校情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同時又通過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打通思政課教學空間,對于增強思政課親和力、滲透力、感召力和促進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