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宇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第一中學,安徽 黃山 245900)
現階段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較多,數學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數學教學方法比較落后,數學課堂較為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主體地位不高,被動接受學習的情況較為多見,難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素質教育教學目標相悖;數學教學受數學課堂影響較大,數學教學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學效率比較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數學教師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數學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夯實數學教學成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前提條件。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的原因之一是,學生沒有建立起數學學習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不知道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很容易產生迷茫情緒,不能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場景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學習對于生活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加強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投入到數學學習中[1]。
例如,在學習“正態分布”相關知識時,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需要將新課導入和生活場景相結合,通過設置問題提問學生:同學們,大家知道什么是正態分布嗎?生活中的許多場景都遵循正太分布的規律,比如做一件事成功與否的概率就滿足正太分布規律,大家想知道為什么嗎?通過問題提問,激發學生對于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后期的數學學習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生活中,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教師要開導學生,事情不可能一遍就成功,一遍就成功的人占有的比例很低,從正太分布圖來看,一遍就成功的人只占正太分布圖中的頭部的少數,大部分人都需要經歷失敗,失敗是正常的,因為失敗符合正態分布規律。教師通過將數學學習和生活場景相聯系,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提升數學教學效率有重要意義。
學生在數學中的學習狀態決定學習結果,對于學生的數學成績影響很大。高中數學比較深奧枯燥,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很容易迷茫情緒,若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學習中的疑惑得不到指點解決,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數學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數學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體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掌握數學學習能力,發現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探究的形式教學,學生在小組探究學習中,能夠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數學學習不再是被動接受,學生能夠體會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內容包括很多,例如課前預習、課中討論、課下監督學習等等,以課中討論為例,教師將課上的題目講解任務下發給學生,由每個小組負責一道題目的講解,每個小組就分到的數學題目討論,得到解決方法,最后推舉一位學生作為講解人講解題目,由學生代替教師講解數學題目。小組合作討論教學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學生懶散的學習狀態,推動學生改變依賴教師的學習依賴心理,督促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對于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有積極推動作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數學教學時間、地點都受到數學課堂的局限性影響,數學教學效率較為低下,教學方式比較死板。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不斷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優化數學教學模式[2]。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難點的講解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枯燥的數學知識點講解轉化為圖形、視頻等比較直觀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學習空間幾何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直觀展示空間幾何體,各種視角下3D旋轉播放空間幾何體,加強學生對空間幾何體的空間認知,為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共享平臺打破傳統數學課堂對數學教學的限制,通過創建班級共享交流群,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為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交流平臺。教師通過知識共享交流群共享數學學習資料,將數學課堂的知識點總結及時共享給學生,對學生的課下復習起到指導作用;教師還可以將和數學有關的知識材料共享到群中,實現學生的拓展性學習,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擺脫教材限制,為學生構建更加全面的數學知識網絡,對于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有重要作用。
總之,數學教師要對傳統數學教學方式改革,不斷吐故納新,利用新興技術優化數學教學方法,使枯燥的數學學習過程充滿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入小組討論教學的方式,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探究的學習習慣,克服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擺脫對教師的依賴。信息技術為數學知識共享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共享平臺,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數學知識共享,提高學生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