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妤
(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耀邦紅軍小學,江西 九江 332020)
生活是一個強大的寫作素材庫,可以為寫作提供大量的資源,因此,小學生作文寫作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感知能力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更為喜愛自己的生活,還要讓學生將自己的所做所見表達出來,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社會現象亦或是情感,都可以通過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進而通過不同的教學策略,提高小學語文寫作能力。
作文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文章撰寫,一種則指的是學生的寫作練習,也就是說對于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來說,作文的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寫作需要表現出真摯的情感,并且通過真實體驗將自己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書寫出來。那么這就要求小學階段的語文寫作練習需要結合生活,在生活中發現人生的真諦,感受生活的精彩,通過細致的觀察將生活中的事物特征加以捕捉,并且將其有創意的表達出來。然而學生實際的生活空間較為狹窄,家里和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空間并不能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視野,想要讓學生發揮寫作靈感,敢于動筆,就要充分發掘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并且積極為小學生拓展視野范圍,比如,夏令營和冬令營、游樂園、超市、博物館、紀念館等等,這些地點都是學校和家長能帶領孩子出入的場所,能夠較大程度的提升學生視野。教師在輔導小學生作文的過程中切記不要套用別人的作文,這些固定的模式可能在短時間內加強學生寫作能力,但是長此以往勢必導致學生作文寫作缺乏情趣。而想要實現小學語文寫作的創新就必須杜絕套版的教學方式,套版可以讓小學生對寫作有一個淺顯的認知,但是若一味的以套版為標準衡量小學生寫作的好壞,將會始終束縛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中。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四季變化,尋找真實的素材進行寫作。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準備一些有意境的讀物和視頻,讓學生學習其中的語文組織技巧,進行作文評價時以情感表達的真實性作為評價標準,還原作文本色,積極鼓勵學生寫作[2]。
大多數情況下小學語文寫作都會圍繞一個話題展開,這是傳統教育形式的主要手段,教師給出一個論題,讓學生圍繞這一論題展開寫作。這也是考試的主要形式,但是在非考試寫作的情況下,這種教學手段很容易禁錮學生思維,雖然能夠提高分數,卻只能創造千篇一律的作文。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較強,教師便可利用這一特點展開寫作教學:
首先,小學語文寫作的關鍵點便是選題和內容,想要實現創新必須脫離傳統選題的束縛,以學生生活常見的題目為主,例如:假期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先行談一談自己在假期中的所聞所見,并且鼓勵學生大膽的談論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同學們都在假期做了什么?有沒有觀察到天氣漸漸涼了起來,落葉變得多了呢?”這樣學生便會向著這個思路說“我養的小花凋謝了、我發現下雨之后的天氣開始變涼了”等類似的言論。這時候教師就可引入優秀閱讀內容,閱讀內容可以是關于風景的也可以是關于天氣變化的,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用語言文字描寫這些細微變化,進而激發學生寫作意識,突破以往的寫作載體,讓課堂變得更具開放性[3]。
其次,教師在論文寫作評價時,必須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拋開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評價自己的作文,各抒己見,提高課堂質量。并且在課程快要結束時邀請同學們共同探討寫作技巧,并且積極指正對方作文的不足之處[4]。
在傳統形式下,寫作教學大多依賴于課堂教學,學生會被灌輸一些模板和寫作技巧,這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非常不利。作文本身就是抒發自身情感的一種形式,通過作文寫作為日后的語言組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小學生必須進行素材的積累,可以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也可以通過視頻短片積累素材,亦可以在書中找到好詞好句記錄下來,這些都能作為素材豐富寫作[5]。寫作技巧是在素材的奠基下和經驗的累積下得以生成的,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和素材積累能夠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實際上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安排一些讀后感寫作和續寫寫作,鼓勵學生利用空余時間將自己的感知通過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日記是目前教師常用的寫作教學手段,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記日記提高寫作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日記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價值觀,在指導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能鍛煉學生基本的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要想不斷提高小學生的作文素養,使之發展成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必須立足小學生實際,不斷創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策略,秉持本色作文的初心,開放作文命題,鼓勵學生積累并調度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