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
(中共習水縣委黨校,貴州 習水 564600)
總書記指出:“各級要強化執行力,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不能打折扣,不能搞變通。”“抓工作,是停留在一般性號召還是身體力行,成效大不一樣”。
執行力,指的是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是把戰略、規劃轉化成為效益、成果的關鍵。執行力:對個人而言執行力就是辦事能力;對企業而言執行力就是經營能力;對團隊而言執行力就是戰斗力。
那革命精神中是否蘊含執行力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現就三個方面淺析革命精神中蘊含的執行力。
革命精神,是中華兒女克服萬難、不怕犧牲、奮發圖強為新中國成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拼搏進程中涌現出的一系列精神的總和。過去,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憑著革命精神,打敗了國內外的強大敵人,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贏得了最終勝利。革命精神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和人民軍隊本質的一種表現,是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重要精神因素,也是人民群眾戰勝一切敵人、克服一切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
而今天,革命精神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它是指引我們前進方向的明燈,它是督促我們奮發進步的鞭策,它更是促進我們形成克服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力量。它指引著我們新時代的中華兒女,為理想、為家鄉、為祖國不斷深入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事例一:飛兵突破烏江—迅雷不及掩耳,楊得志上將用兵特色中的一個“快”字。
烏江,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生死江”,蔣介石命令數十萬大軍撲向烏江,企圖消滅紅軍。危難中,先遣團團長楊得志受命率部強行突破烏江,為全軍開路。
這是一場比拼速度的戰斗。楊得志率先遣團拼命開赴烏江。當時,貴州境內細雨小雪連綿不斷,雨水落地結冰,路面像潑了一層桐油,當地人稱“桐油凌”。一路行軍,官兵不知摔了多少“桐油跤”,但行軍速度不但沒有減慢,反而加快了,官兵們白天走,夜間行,急行軍轉為強行軍。經過幾天幾夜的強行軍,先遣團終于搶在敵軍主力之前到達烏江渡口——龍溪。
烏江,水深流急,白浪滔天,吼聲驚人,兩岸幾百米高的大山,刀削一般直聳云天。對岸是當地軍閥侯之擔一個團的兵力憑險防守。楊得志迅速集中全團槍、炮向對岸敵人開火,敵人山頂工事飛上了天,殘敵退往山后,暫時被壓了下去。但渡江成了難題,船被敵人破壞,連塊木板也難找,船渡不可能了。架橋,沒材料。鳧水,湍急等于白送死,渡江方案一個個提出來,一個個被否定。
官兵拼命搶來的時間,在江邊一分一秒地消耗著。關鍵時刻,楊得志發現江中漂著一根竹子。他和政委黎林商量,用扎竹排的方式渡江。
竹排扎好了,全團選了8名水性好的勇士先行試渡。10米、15米,竹排在波峰浪谷中前進。突然,一個小山似的巨浪向竹排兇猛地撲去,勇士全部被水吞沒。竹排翻了,8名勇士被漩渦卷走,全部犧牲。
楊得志在悲痛中組織第二梯隊渡江。十幾名戰士前仆后繼,又沖向兇猛的烏江。對岸重新反撲回來的敵人,發現了渡江的紅軍第二梯隊,瘋狂阻擊。紅軍戰士在槍林彈雨和急流中,拼死向前,一個個竹排像箭一樣飛向對岸,烏江天險由此被突破。
事例二: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在開國大典前夜,為確保新中國第一面國旗在天安門廣場順利升起,黃渤飾演的林治遠克服重重困難和恐高癥,在大風中攀上20多米高的旗桿成功更換了阻斷裝置,確保了開國大典時升旗儀式的萬無一失。
這兩個案例中是否蘊含著革命精神呢?
從長征、抗戰到解放戰爭,在人民軍隊的征戰史上,所面對的,幾乎都是強大的對手,幾乎都是敵強我弱的局面,然而取得這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不僅是指揮者指揮藝術的集中體現,更是戰士們英勇奮斗堅定執行黨中央決定的集中體現,這充分彰顯了人民軍隊不怕艱難、不怕犧牲,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兵貴神速”的戰爭指揮家楊得志,克服恐高癥爬上20米高旗桿焊接阻斷裝置的林致遠,他們都在按時保質保量高標準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他們在接受任務到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是否蘊含著執行力呢?
我們細細品味,確實如此,正是他們以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為指導,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為了理想而奮斗,才保證了人民軍隊的勝利和開國大典的成功,這正是執行力的集中體現。所以,革命精神與執行力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合,它們彼此聯系、彼此滲透又相互依存。
2019年10月30日,習水縣桃林鎮興隆村黨支部書記馬勇暈倒十多天后,最終醫治無效,生命定格在了45歲。官店鎮的燎原、桃林鎮的新田兩個組的村民從1公里外趕來和馬勇家附近的紅光、新建兩組村民爭著搶著要為馬勇守夜。
四個組,百多位村民為何都搶著為馬勇守夜?我們一起翻開馬勇的工作履歷,認識這位村支書。
深山當園丁,他盼良書如鏡天天照。馬勇是土生土長的桃林鄉興隆人。92年初中畢業,他向父親要了路費,只身一人到浙江打工。僅僅一年,他就回家了。“他跟我說外邊的路修得好,家家門口都是馬路,書也教得好,要是我們這個地方也能那樣就好了。”父親馬昌顯回憶說。
當時,村里的孩子上學要到鄰村。每天要走幾公里路,對于小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回鄉后的馬勇,看到孩子們的遭遇,他看在眼里,憂在心里。“他跟我說他想教書。”馬昌顯說。
1994年,征得鄉教工站同意后,馬勇和父親馬昌顯一起,在自家對面的小山頭上修了一間簡易教室,辦起了學校。第一年,就招了40多個學生。時間慢慢推移,馬勇憑著對教學的認真負責,逐漸鄰村孩子也來到他的學校上學了。
學生越來越多,馬勇就在附近租用民房作為教師,擴班收授學生;民房不夠用了,一家人自己搭磚,修建教室;教學質量起來了,學生增多到260余人,鄉教工站到他學校召開現場會;成績得到肯定,32000元撥款來了,馬勇帶領村民第三次修建學校……
陪同馬勇經歷三次修建學校的妻子唐中蘭印象中,只要有空,馬勇都會到已經廢棄教學樓走走。二樓的一間教室門總是敞開著,那是馬勇生前最常去的教室,教室黑板邊上用紅紙寫成的半副對聯依舊可見:“良書如鏡天天照”。
貧困村通路,他高興得像個孩子。2017年,在脫貧攻堅整體推進下,桃林鎮響應縣委書記的指示,大力推進村村通路政策。“20天內,務必將這段2.9公里的公路硬化完成。”馬勇的修路夢終于能夠實現了,他一邊加緊調度施工進度,一邊組織村民與施工隊一起努力,加班加點,奮力修路,終于公路完工時,比既定時間還提前了兩天。馬勇媳婦唐中蘭回憶時說:修路就是他的命,水泥路硬化完成的那天,他逢人就打招呼,高興得像個娃娃。
向來愛“逆向”選擇的馬勇,為了鄉親,為了脫貧,讓妻子和父親從期盼等到了永遠。馬勇同志逝世后,習水縣委縣政府追授他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組織全縣進行學習。人民網、新華網、貴州日報、遵義日報、習水電視臺紛紛轉載報道,馬勇許命于黨、許命于民,換來了黨的認可,人民的擁護。
我們講革命精神,不正是這種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了群眾利益敢于拿命博的堅韌毅力和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嗎?執行力需要培育,而執行力更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在戰爭年代有如楊得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舍生忘死的奮斗,正是因為他們時刻用強有力的執行力去攻破一個又一個堡壘,才換來的今天的美好生活。而今天,革命精神不斷激勵著后來人,如焦裕祿、楊善洲、習水馬勇等等,以及無數優秀的共產黨員門,在新時代用自己的點滴奮斗書寫著新的革命精神,他們也正在把堅定信念、堅定信仰、堅定執行力的優秀傳統繼續發揚光大。
執行力強弱反映的是作風的高低,解決作風問題,就必須從過硬的執行力入手。今天,我們思考革命精神中蘊含的執行力。其實就是在用黨的優良傳統切實影響自己,我們要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用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深入領會新時代的革命精神,努力實現自身執行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