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牛場中心小學,貴州 福泉 550508)
隨著我國新課標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和推進,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加關注后進生的發展情況。每個學生的數學素質和能力水平各有不同,學情差異難以避免。后進生只是相對而言的,只要教師合理施教,激發后進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能讓后進生收獲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提升后進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下面我們就針對如何讓后進生在數學課上快樂學習展開簡單探討。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后進生的數學素養之所以難以產生實質性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教師沒有考慮學情差異,對所有學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大多數學生是適應的,但是后進生的學習理解能力相對薄弱,很難跟上教師的節奏,久而久之后進生的數學知識鏈斷裂情況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后進生對數學課程產生抵觸情緒。后進生雖然數學成績不理想,但是他們內心渴望提升的意愿是非常強烈的。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后進生的個體差異性,考慮后進生的實際能力和心理需求,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在原有的教學計劃中增加一些適用于后進生的內容,讓后進生在數學課上也能品嘗到獲取新知識的喜悅,既能培養后進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體現教師人性化的教學理念[1]。
比如,在教材《2-5 的分與合》一課中,學生基本都能掌握2-5 各數的分與合,但是少數后進生由于理解能力較弱,難以體會分與合的思想,也不能透徹理解分與合的意義。針對這種不良情況,教師就可以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對后進生進行加強訓練,讓后進生在通過把物體分成兩部分的活動中,探索并掌握2-5 各數的分與合,進一步加深對2-5 各數的理解,使后進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認識數的分與合的過程,既可以強化后進生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也能讓后進生發自內心的感受到收獲知識的喜悅和成就感,從而激發后進生在數學課上的自主能動性,發揮教師因材施教的應用成效。
除了成績因素的影響之外,后進生本身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態度也是興趣使然的。興趣是后進生產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前提條件,也是促進后進生轉化的助燃劑,想要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其在數學課堂的學習感受至關重要。在過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制約,還在沿用填鴨式教學手段,不僅缺乏創新性和趣味性,也難以點燃后進生的學習熱情。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游戲更是深受后進生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教師在數學課上不妨積極設計教學游戲,以學生的興趣愛好驅動后進生的學習動機,一方面可以帶給后進生快樂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后進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理想[2]。
比如,在教材《1-5 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中,后進生對5 以內各數的認識以及5 以內各數大小的比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理解加減法含義和計算5以內加減法方面就比較困難了。針對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老鷹捉小雞”的教學游戲,通過游戲中小雞數量的增減使后進生對加減法的含義產生深刻感知,同時也讓后進生熟練掌握5 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既攻克了本課的知識重點,也讓后進生收獲了快樂的學習體驗,從而培養后進生積極向上、熱愛數學的美好情態。
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多人合作才能迸發更豐富的思維靈感。差異化學情從表面上看是不利的,但未嘗不是一種值得加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大部分后進生都存有自卑心理,跟不上其他同學的學習節奏,導致他們逐漸封閉自我,越來越不愿意主動學習。后進生在數學課上的快樂大多源自于和伙伴的互動,新課標也主張教師構建合作、探究、互動化的課堂。因此,教師應該跟隨新課標思想的指導,充分開發和利用差異化學情,在數學課上積極發展合作探究活動,一方面可以為后進生創造更多與伙伴互動的機會、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另一方面可以發揮數學優等生的表率作用,以強帶弱增強后進生的學習信心,使后進生體驗到互動合作學習的樂趣,從而逐漸彌補學情差異,實現后進生轉化的教學目標[3]。
比如,在教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4-5人為一單位的小組,并把后進生穿插安排到各個小組中,鼓勵各組學生根據已知的長方形和三角形等圖形,通過合作畫圖、裁剪、拼接等方式制作梯形。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優等生可以發揮自身的能力優勢,對后進生加以指導并帶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后進生能夠感受到來自伙伴的尊重、體驗協作的快樂,不僅有效促進后進生對知識的內化吸收,也能培養全體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后進生的存在較為普遍。對于后進生,教師不僅要加強教學和監督,更重要的是要采取人性化教學手段,為后進生創造快樂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應該始終秉承因材施教的思想,將數學課程與游戲教學、合作探究等趣味教學形式有機結合,帶領后進生品嘗成功的喜悅,增強后進生的學習信心,從而逐漸彌補后進生的知識短板,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