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大聯
(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石灘鄉真陂小學,湖南 衡陽 421400)
如何讓微課助力日常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鄉鎮的教師以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為例,進行了一些嘗試與探討。文章針對鄉鎮的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知識設計有效的微課。
各個微課內容相對簡短又相對獨立,各個微課圍繞一定的主線和邏輯關系“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較大的學習主題。專題微課既可以達到單個微課的可視化、碎片化的呈現形式,又可以實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結構化、系統化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學生對某個教學主題或單元建構相對完整的知識與能力體系。因此,鄉鎮的教師嘗試把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成了專題系列微課。例如,“正方體和長方體”單元教師就錄制了6節微課,設計成專題系列微課。每節微課做成一個微信二維碼,發在班級微信群,學生和家長可以直接掃碼觀看,形成連續性、層次性、專題性體系相對完整的教學內容。
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和探索欲望,并隨著年紀的增長,對各種知識的好奇心也愈來愈重,因此鄉鎮的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就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從而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自身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起源和發展,從而真正拓寬學生視野。比如,教師在教學《圓柱、圓錐和球》相關知識時,就可應用“影像分析法”。幾何類知識既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又是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因此教師在開展這部分知識教學時就可充分應用微課優勢。在課前,教師可先將與該堂課程內容相關的輪廓性知識制作成微課,發布到班級學習群中,讓學生根據該微課內容展開自主探索,如:相關科學家事跡、相關知識點的發展路徑、相關知識的起源等等。接著,教師將與該知識點相關的影像資料進行整理和剪輯,并以此為線索深入剖析該知識點。在課上,教師可引導某位同學展示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在該同學展示過程中,其余同學可根據該知識點提出疑問,展示同學根據相關問題進行解答,對于學生經過努力也無法逾越的難題,教師要將其記錄,并整理成班級統一性問題,在課后進行二次剖析。在學生展示完成后,教師要將學生的展示內容規劃成樹狀圖,并將該知識點的核心部分以微課的形式播放給學生觀看。最后,教師在引導學生根據微課內容補充樹狀圖,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充盈。在課后,教師要將班級統一性問題再次制作或拍攝成相關微課,并發布到班級學習群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快速建立起情感溝通的橋梁,學生能夠形成學習共同體,在良性競爭中不斷革新自身的知識儲備,并且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在課后根據學生整理的資料制作成的微課能夠在幫助學生吸納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的視野,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鄉鎮的教師要對教材、學情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通過微課預習單了解學生的薄弱環節,使教學目標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按照既定目標前行。例如,在教學“畫旋轉90°后的圖形”時,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理解比較困難,一方面,教師不容易在黑板上演示;另一方面,學生在座位上觀看很難想象教師畫圖的過程,也很難跟上教師的教學步驟,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完成,這部分學生就需要教師面對面、手把手教學。此時,借助微課教學,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示“畫旋轉90°后的圖形”的全過程,并用醒目的文字標注作圖的注意事項。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獨立完成“畫旋轉90°后的圖形”的作業。微課助力,讓畫圖更加清晰、直觀,數學課變得簡單、有趣。
“微課”是傳統教學與多媒體的有機結合。微課的運用不僅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并讓學生觀察、發現規律。如果能展開,教師的操作也是非常困難的,時間也浪費過多,一節課沒辦法全部展開,最后只能采用講授法告訴學生這其中的規律。教師在這節課采用了微課教學,讓學生通過微信群掃碼觀看。首先,通過復習正方體的特征導入,引發猜想,讓學生體會化繁為簡的策略,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克服了傳統課堂只能一次聽講的局限性,構建了多層次反復學習的平臺。鄉鎮微課的開發與應用,使當下小學數學教學再次迸發出生命的靈光和智慧的火花。巧用微課,助力圖形畫法,助力空間想象,對比傳統教學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