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河北省石家莊市建設北大街小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完全肢體反應教學法是美國人在上世紀提出來的教學方法,經歷了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仍然有其積極意義。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完全肢體反應教學法,是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所提出的。它的精髓即為:以口頭發號施令,給予指示,并輔以肢體動作示范幫助了解指令的意義,等學習者充分了解語句的意義時,再以肢體動作做出正確的回應,不但能減輕開口的壓力,更能累積足夠的信心。Asher 深信大量聽力信息的接收與肢體動作反應的相結合,能使學習的印象更深刻持久。筆者就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來談談 TPR在小學英語課堂上的應用。
“聽”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但小學生總是不愿靜靜地坐下來聽你講英語,他們的心理特點就是好動不好靜。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試用了 Asher提出的“全身反應法”,把學生的感覺器官都調動起來,而且還擴展了“全身反應法”,使學生由靜聽到“動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完全肢體反應教學法”也可以叫做“全身反應法”,即:教師先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指令式語言項目,然后請學生對這些項目用身體做出反應。我們講的 “動聽”則是把抽象的語言和直觀動作聯系起來,其公式為:示范(靜聽)——模仿(動聽)——一邊說一邊動(全身反應)。
第一、示范。教師清楚地發出語言指令(或語言信息),并配以動作輔助說明,學生靜聽理解其意,為反應做好準備,稱之為靜聽。如:在上新標準英語第三冊第六模塊(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八個動詞詞組)時,我通過以舊引新呈現本單元的重點詞組 do homework,在呈現這個詞組時,我一邊清晰地慢慢發音,一邊配上做作業的動作,讓學生既聽清了詞組的發音,又理解了本詞組的意思。
第二、模仿。教師發令,讓學生做出動作反應,吸收語言知識,把語言和動作試著聯系起來,稱之為模仿 “動”聽。如:在學生聽清詞組發音、看懂詞組意思后,我就請全班同學跟著我一起邊說邊做。如我在教人體部位的單詞face、mouth、eye、foot 、nose、ear、arm、leg時,我說Touch your face/ear/ eye/ nose…先讓全班同學做動作,然后,讓小學生分別說出單詞。再在每一組里抽一個同學來進行比賽,做錯了淘汰,看誰最后得勝,獲勝的這一組,每人得一張小卡片。通過這樣的邊說邊做,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這些單詞。爭強好勝是兒童的天性,為了奪取好成績,他們表現得特別積極,真正起到了復習和鞏固的作用。這種趣味盎然的課堂教學無疑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第三、邊說邊動。讓部分學生發令,另一部分學生做出動作,直到學生邊比劃邊說。學生對聽到的語言材料不斷潛意識地吸收、內化,形成語感,自然開口說話,并以動作反饋、強化,做出全身反應。如:我在呈現完 8個動詞詞組后,就請大家站起來,一起邊說邊做;然后,再請一個小朋友到前面給大家任意說一個詞組,讓大家做出相應的動作。
除了以上這些最具操作性的動詞詞組語言外,我又擴展到以下幾個方面:
如:在這節課的開始(教八個動詞詞組之前),我以歌曲“ The days of the week”來引入(一個星期的七天在前一模塊剛學過)。唱完歌,我讓學生一起來復習一周的七天。在學生說這七天時,我讓學生分別伸出手指來表示這七天,“一”表示Monday,“二”表示Tuesday,以此類推。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使大家集中注意力,邊說邊用手指表示,同時也能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記憶這七天。如果學生不會表示,老師立刻能發現,可以及時糾正。
在引出這些新授詞組時,我都讓學生通過有節奏地發音和拍手來記住這些詞組。如:“ do homework”,我就讓學生跟著我邊說邊拍手打拍子:homework,homework,do homework.拍手的節奏是:噠,噠,噠噠。這樣,學生就不用一下子去死記硬背整個詞組,而通過有節奏地讀、拍,就自然而然地把詞組記住了。同時,也為后面的句型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把詞組和句子的含義用全身動作表演出來,易于理解和模仿,直至形成動作。如:“ do homework”,老師邊說邊做出做作業的動作,學生從動作上很快能理解此句的意思,再說此句時,學生也能做出做作業的動作來了。而當我說:I read books on Saturday.邊說邊作動作,并把“read books”這張圖片貼在Saturday下面時(黑板上事先已畫好表格,并寫好了一個星期的七天),學生馬上就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了。所以,當我通過問句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unday…?,讓學生說出他在星期幾做什么并選擇了對應圖片時,他會很自然地邊做動作邊把圖片貼到相應的位置。這樣,抽象的語言和直觀動作就聯系起來了。Wash clothes.Ride a bike.I wash clothes on Sunday.I ride a bike on Saturday… 學生邊聽邊做,多種感官協同工作,不但能增強學生對新學內容的記憶,還能調節課堂氣氛,使課堂更活躍。
外語教學應盡量避免說母語,以保證學生處于良好的語言環境中,但有些課堂用語學生一時聽不懂,我就采用了全身反應法來配合理解,既達到了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又掃清了學生聽不懂的障礙,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時間一長,取消了動作,學生也能聽懂了。如:listen(聽)教師邊說邊把一個手掌放在耳朵后邊;come here(過來),前伸一只手,手心向里,向著自己招動;choose the relevant picture(選擇相對應的圖片)教師邊指向那些圖片,邊做出拿圖片的樣子(在上這節課時,我事先把這些詞組圖片貼在教室兩邊的窗上。等學生認讀出我出示的詞卡后,就讓一位學生來拿下窗上的對應圖片。)這樣做,學生的注意力始 終在 老師的控制下,誰的精神沒集中,老師從他的反應中立刻能發現,并及時調動。
“全身反應法”的優點很多,做法就更多了。只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能準確、適當、自然協調地運用“全身反應法”,一定能幫助組織教學,達到增進師生感情、激活學生學習情緒、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果等作用。帕爾默六十年前就指出:“在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學方法如果不包含大量的學生執行教師指令的課堂活動是不可能成功的。”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也只是做了初步探討,建議大家不妨也在英語教學中嘗試著用一用“全身反應法”,你肯定會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