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遼寧省大連長興島經濟區廣福小學,遼寧 大連 116318)
目前,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類型及獲取的來源與途徑極為多樣化,但當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卻未能設法將各種類型的教育資源有機地整合起來善加利用,而是過于注重國學經典和文學資源的學習,且即便是這兩類資源的學習也往往依附于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研究發現,學校較為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人才培養、對部分教師加以培訓的教師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百分比不到40%,反映學校設有專家教研組、對全體教師加以培訓的教師人數占比不到30%。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團隊建設的薄弱。由此可見,在校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參差不齊、仍需提高。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形式以校園活動、主題班會和經典誦讀為主,較為多樣化。校園活動以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展覽、技能競賽或傳統美德模范評選為主要形式,主題班會則多以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為主題。盡管活動形式多樣,但尚未實現教育的制度化,由于缺乏制度的支持引導及監督評估,各項活動的落實和成果反饋往往不如預期。
當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一刀切”的現象:即不論年段高低,一律推行經典誦讀。這種囫圇吞棗的教育方法不僅不符合小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發展的特點,同時也缺乏趣味性,易折損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大部分學生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第一大途徑是通過網絡、電視、書刊等大眾傳媒,第二大途徑即為課堂學習,但在課堂上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卻以機械背誦為主,極少有教師著力于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內化。
大部分學生對傳統美德的認識也不全面,但大多數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都能較好地遵守基本的行為道德規范,這說明傳統美德教育還處在硬性約束的被動階段,傳統美德對學生來說還只是必須遵守的準則,尚未化為價值認識。此外,雖有不少教師自身掌握某項傳統文化藝術技能,在備課的過程中也廣泛涉獵各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但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學習的教師卻少之又少,學校也極少開展實踐性的學習體驗活動,造成了許多實地教育資源的浪費。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活動之中,通過學生預構、解構、導構、自構,培養學生的進取心、包容心、仁慈心、自律心,形成既有“授而育之”教風又有“學而育之”學風的“育華自主構建”型學科教學模式。例如:語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內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開展講故事、誦讀文質兼美的古詩詞、文段,情境想象表演課本劇,詩中配畫等讓學生鑒賞中華文化與盤古文化中古詩詞的精美。美術學科:開展體現家鄉人創新皮革皮具精神的繪畫、設計、制作。藝術學科:利用鄉土音樂,運用舞蹈、相聲、雙簧、快板、古箏、笠笛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學學科:結合教材數學廣角,學生進行“智力教學”“數學與生活”、“數學日記”等研討活動。英語、品德、體育、科技等學科運用基礎性課程與豐富性課程、發展性課程相結合的方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利用多種形式的課程,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滲透在不同學科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了全面貫徹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以中華傳統美德與中華人文精神為內容,以獨特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民間藝術等為載體;強調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文化特征和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增強學生的歸屬感,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達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以三級課程體系為依托,以“文化長廊”、“編鐘”、“國學教室”、“書法教室”以及棋藝廣場等環境設施擬開展以下課程:一年級蒙學啟蒙教育;書法、國畫傳統文化教育;民間游戲與體育(武術棋藝教育);中華美德教育課程;經典國學誦讀課程;與閱讀整本書的閱讀經典名著課程;紅色經典教育;傳統節日教育;民間工藝教育等。
第一,針對在職教師組織開展進修培訓,培訓以傳統文化專題教材為載體,培訓內容不僅包括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更應包括教學能力和人文道德素養的提升。第二,完善教師培育和考核評價體系,將優秀傳統文化素質及教學能力作為一項指標納入其中。此外,可將相關專業人士(如著名書法家等)引入教育隊伍中,為廣大師生提供專業指導。通過研究引領和指導教師進行課程整合,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培養一支具有跨學科整合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綜上所述,通過有機整合和有效途徑的實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落在實處,使學生受到教育。在國家、地方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發揮學科優勢,找準自己所教學科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點、生發點和突破點,選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材中的擴展點及延伸點,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點撥、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