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后勤學院基礎部,天津 300309)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強軍興軍,基礎在教育,關鍵靠人才。院校教育作為我軍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而教員是院校教育的主體,教員隊伍的水平直接決定了院校教育的質量。
當今世界軍事領域競爭日趨激烈,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演變。在此背景之下,世界上主要國家都在積極建設新型作戰力量。我軍若要贏得戰略主動,就必須加快形成精干、聯合、多能、高效的信息化軍事力量體系。唯有此,才能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戰爭形態在變,部隊編制在變,科學技術在變,教育本身也在變,無數的難題在倒逼軍隊院校教員努力學習充電,唯有此才能為強軍戰略的實現奠定基礎。
進入新時代,我軍對院校進行了體系性革命性重塑,軍隊院校改革在管理體制、體系布局、內部編成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改革后的軍隊院校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強化姓軍為戰。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將服務備戰打仗作為院校一項基本任務,一切辦學活動聚焦能打仗打勝仗。在改革之前,軍隊院校包含很多通用學科,包含很多地方大學就可以培養的專業。而這次改革,讓軍校教員認識到軍事教育不是“象牙塔”里的純學術研究,首先必須著眼為戰服務這一目標,真正做到與戰場對接、與實踐接軌。
當下,軍隊院校教員最明顯的短板是在為戰育人上存在較大的差距。面向戰場,院校課堂距離打贏戰爭有距離;面向部隊,院校課堂距離部隊需求有距離;面向未來,院校課堂距離世界一流有距離。很多的教員不知道部隊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不知道未來的戰爭是什么樣子的,甚至有些教員講的內容完全和部隊的實際情況不相符。教學裝備滯后部隊實際,導致院校教的跟部隊用的不一樣,影響了學員第一任職能力。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過去部隊指揮員很少走上院校講臺,成為教戰脫節一大難題。一線指揮官和軍校教員之間缺乏相互轉化的機制保障。而現有的教員隊伍有很大的比例來自于地方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對學術、對專業的理解很專業,但由于受到個人閱歷的影響,絕大部分人對部隊的了解有限。近幾年來,軍隊院校從地方招聘大量的文職人員作為教員,這些文職人員中占相當大比例的是地方大學的應屆畢業生。而從地方大學畢業的學生,對部隊的了解顯然是不夠的。
近幾年來,為了解決教員隊伍對部隊不熟悉、教戰脫節的問題,從機制上為教員到基層代職創造機會。但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教員代職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員所欠缺的、想了解的部隊無法提供,教員往往最終僅僅是幫助部隊值班、做一些行政性的事務。而部隊也覺得為難,教員往往代職時間短,對部隊業務不熟悉,剛剛教出來可能就又要離開。同時基層平時的工作很繁重,沒有精力和時間帶教員。最終,經常的結果就是教員和基層部隊都在代職這件事上走過場。
教員隊伍存在教戰脫節的問題,還在于大量教員缺乏關于軍隊、關于軍事的理論知識。大量的一線教學教員,渴求學習軍事理論知識。但是目前針對教員的培養、交流、學歷提升教育都比較有限。教員間的校際間交流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對中青年骨干教員的中短期培訓有限,學歷教育的提升又受到教學任務、評優資格等因素的限制。
前些年,受軍隊官僚主義作風的影響,有些干部只想當官不想干事,一切工作都圍著領導轉,“不怕官兵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教員找機關辦事,面對領導點頭哈腰的機關干部,面對教員就成了昂頭背手無正眼。這深深地傷了教員的自尊心,令教員感受不到應有的尊重,所以很多教員“教而優則仕”。
受形式主義作風的影響,個別領導注重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明明不開會就能解決的事情,非要開個會,而且要求全體教員參加。教員被開會,補教育筆記,搞校園衛生這些事務纏身,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搞教學、搞研究。
究其原因,還是教員和教學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必須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環境,讓軍校教員成為軍隊尊崇的職業。唯有此,教員才能心無旁騖地干好其本職工作。
要想培養高水平的軍事人才,我們需要推進聯合育人、開放育人、全程育人。為此,我們需要更新觀念,把改革精神運用到院校的教育中,開啟院校間交流機制,讓教員在不同類型的院校中交流,掌握不同類型教育對象的特點,努力成為一體化教學的行家里手。加強實踐鍛煉和系統培訓,加大院校教員同部隊、機關干部交流力度,加大領軍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教研打仗本領。
我們必須學會向科學的管理要戰斗力。在教員管理上,對教員的考核評價制度,必須起到激勵其教為戰、研為戰的熱情。
現有的對軍校教員的考核評價制度仍然停留在發表了多少學術論文、參與了多少課題的基礎上,而對于教員的課堂教學質量、教學與實踐的吻合度、教學與部隊的銜接性等方面由于無法定量分析,考核時關注度不夠。同時,教員的晉升受到體能考核、外語水平、計算機水平和軍事理論知識等的因素的影響。一些對部隊熟悉,講課深受學員歡迎的教員,因為外語水平不夠、體能考核無法達到良好等因素而無法晉職晉級,這迫使他們離開部隊。當下,必須明確我們需要的是教為戰、研為戰的教員,我們必須以此為鮮明的導向,增加制度的效度和彈性,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