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探究獨立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臺“易班”的建設情況,必須要明確其相關情況。“易班”,英文為:E-Class。該平臺產生于2007年上海市教委推廣的網絡文化建設項目。它不僅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還集合了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與校園學生文化營建兩個重要功能。有學者指出,易班一方面是由學校、班級、個人數據模塊集合的多層次結構的互聯網社區平臺,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個性化分享特點,它即在學生信息化管理的數據模塊上實現持續自主開發。另一方面“易班”也是融合了微信、微博、論壇、分享社區等各種新型“微運用”的一款應用。有研究者指出“‘易班’包含了學生生活服務功能、學習教育功能等多種功能”,并且認為該平臺對于學生管理的方式具有“劃時代的全新突破”。[1]因此,在具體的平臺運用和管理育人方面,它具有板塊融合性強、使用功能強大,內容豐富多樣的特點。
學生信息化管理工作在落實“管理育人”,進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的獨立院校育人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也是獨立院校教師實現科學管理和管理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目前,許多獨立院校基本都已在學生工作相關領域中開通“易班”平臺,并使用“一卡通”為媒介來輔助學生學習考勤、獎助貸評審等管理。
其一是認為“易班”平臺學生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缺乏指導、定位不清。有學者直接指出“易班”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提出“很多獨立院校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忽視了為學生服務,即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學生的不適感,甚至出現叛逆和不服從的心理。”[2]同時,有學者提出“在平臺上進行管理的時候......對學生個性有忽視,所以對于學生的管理過于同質化,這是因為對于“易班”平臺定位的不準確導致的”[3]。
其二是提出“易班”平臺在信息化內容建設方面存在質量不高的情況。“‘易班’平臺在運行時具有不完善性,網頁內容冗雜,板塊模糊不清,內容上略微空洞化,缺乏吸引力,導致一些學生對易班平臺推廣比較厭倦,出現消極的首因效應。”[4]
其三是指出“易班”平臺管理人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水平有待提升。“獨立院校面對學生管理事務的繁雜,信息化管理機制的不完善,各部門的差異化需求,人員數量不足等原因讓學生管理者不想再花心思和精力去維護和鉆研信息平臺......長期如此,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就只會停留在表面,更談不上信息化與學生管理的融合。”[5]
1.“易班”管理生硬而且推廣不力
根據回收問卷的調查數據表明,在問卷答案中,在“你認為易班是否存在管理生硬”一題中,有51%答案為“是的”,有28% 的答案為“不是”,有21%的答案是“不確定”;“在你認為易班日常推廣方式是否強制”題目中,有 48%答案為“是的”,有31%的答案為“不是”,有29%的答案為“不確定”;
2.“易班”內容建設較差而且學生興趣低
調查數據表明,在“易班內容產品是否對你有積極作用”,有73%的答案為“有作用”,有12%的學生回答“作用不明顯”,15%的答案為“不確定”;“易班內容是否與現實要求不符,無法引起興趣”,僅有24%的學生答案為“符合要求、有興趣”,有52%的學生答案為“不符合、沒興趣”,24%的學生答案為“不清楚、談不上興趣”。
針對問卷調查反映出來的問題,獨立院校在對“易班”平臺進行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時,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應該加強“易班”信息化管理不斷改進學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統,在“互聯網+”的思維下,以落實“三全育人”為導向,梳理學生管理各個環節的思想引領、價值觀念,不斷完善基礎信息,導入獨立院校學生工作有聯系的各部門的數據,以人性化、個性化的方式采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模式提升“易班”平臺的育人質量和管理效率;其次,“易班”的內容建設者,需要廣泛聽取學生的需求,以二級院系黨委—學生科長—輔導員、班主任為工作體系,積極引導“易班”各分站點建設學生興趣小組,創建貼近學生的個性化、品牌化的內容,以便更好地增高學生參與使用的動力和興趣,例如開展“易班”各站點的logo和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和征集,如此有利于讓學生主動接受,并且主動參與推廣和實踐;最后,讓學生積極融入“易班”,加強學生和教師不斷培訓學習,通過采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技術,深化業務培訓、骨干培養,建立學生管理工作的動態信息系統,以開展學生喜愛的欄目為目標,對獨立院校“易班”平臺的學生事務信息共享定時管理、維護、升級,建設學生網上辦事一體化系統,實現新生入學到畢業生離校的全程化、信息化管理服務,以適合學生的校園文化為主題,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