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 南京 210046)
借用《辭海》里關于形式與內涵之間辯證關系的描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妙理之用為扶其體,則為道也”。筆者也認為優秀的作品應猶如形而上是不能離開形而下而獨立存在的。一幅篆刻作品如果沒有弄清楚樣式與內涵之間的關系,亦即直覺樣式何以表達抽象內涵,抽象內涵如何被賦予直覺樣式,再美也是有所缺之處。
篆刻是“藉印章的形式,以篆書入印,用刀刻鍥……”篆刻的過程雖然很辛苦,筆者卻在無意間對這個刻印章的事兒發生了興趣。印章布局中字形排列的基本原則是從上到下,從右向左排列,按照印文字數將印面平均分割,每字各占一份。遇到字形為單數時,則根據筆畫的繁簡作適當的擴張或壓縮處理,以使印面整體達到基本均衡的效果。當印文字形筆畫繁簡懸殊時,不宜再平均分配位置,而應該讓筆畫繁多的占地大些。一般遵循均衡對稱的原則,遇到字形筆畫分布不均衡的情況,則需運用穿插挪讓的方式使之達到勻稱效果。
帶著這個思路筆者把微信的頭像LOGO也設計成一枚印章,元素僅用文字,別無他形。LOGO《娟涓美蹤》寓意解析,筆者名字有“娟”,平日多數精力放在美術教研活動上面,工作區域東西跨距60多公里,各項工作的開展讓我深感“在路上”是啥滋味……由衷地期待每一次精心設計的美術教研活動都開展得都完美,所有參與的師生都能留下美好的蹤跡。中間特意加了一個三點水的“涓”也是期待自己能夠上善若水,在傳統文化的陶冶之下塑造健康和良好的身心。這個三點水中的意象之“水”,也有兩種類型,流動水和靜止水。
偉大的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做出了一個劃時代的方法貢獻是采用“記號”概念,是“雙面性心理實體”,其革命性的作用是擺脫了傳統表達記號與代表事物之間復雜的認識論糾葛,為意義研究開辟了科學精確而又便于操作的手段方法。索緒爾的“記號——能指——所指”三項式關系和相應概念為我們篆刻等視覺作品關于“樣式”和“內涵”的研究提供了極其有用的工具。
感懷得教,區域內有幸請到篆刻專家龐根澤的老師來指導,他在示范沖刀法和切刀法之后,布置的任務是命題創作一枚印章,題目為《天下為公》,要求如下:1.文字選擇,可以是大篆,甲骨文、簡帛文,古匋文、古幣文、古璽文、小篆、秦篆(石側、詔版)、秦漢金文、鳥蟲篆等。2.選字要領:精,雅,新。筆者與所有的學員開始用筆在紙上設計方案,有的設計得很快,有的左思右想慢慢的琢磨之。半小時過去了,設計快的學員已經開始篆刻了,經過大半天的功夫同學們的作品有了進展,規定時間內完成了印章習作。肥皂、橡皮章、泥刻、竹刻、印石刻等多中材質別具一格,進行之中趣味性與實用性兼而有之。
由于這次全部學員都是在校美術教師,并非全是書法專業,有的是研究工筆花鳥、有的是油畫、有的是水墨山水、還有的是設計專業……這枚命題印章創作可謂百花齊放、五花八門,然而正值網絡信息的時代,學員們吸收傳統文化知識的方式卻是非常靈活,很快就能相互學會“《印冢》、《書法字典網》和《書法大字典》”的使用方法。《天下為公》之印,有朱紋,有白文,有漢印、有各種篆文、還有甲骨文……有的把《天下為公》四個字都設計成繁體大篆,有的是在字典上查到的甲骨文,還有的直接把古匋文體設計成畫的樣式,龐老師巡回指導中一邊猜字,一邊給大家建議。忽然他驚喜的發現一枚印章,贊賞的舉起來,放在實物投影給大家觀看。大聲說,快來“看”:我特別喜歡這個“公”的設計,下半部分直接概括成一個三角形,很有意思,右下部分留白也很巧妙,這樣的概括法有著極“簡”主意的美感。
“看”(鑒賞)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看見≠看懂,看的能力≠看懂的能力,看懂≠看好。能夠“看”,卻未必能夠保證“看得懂,看得好。看得好才有可能上演“從眼睛直達心靈”的動人一幕。“看”的能力的培養潛移默化地開發著學生的智慧,與生活所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篆刻技能技巧的培養的同時,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看”的能力,也有事半功倍,異曲同工之妙。
漢字不僅是我國優秀文化弘揚傳承的載體,其本身就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具有易識、易讀、易記和舉一反三等多種優越性。因此丟掉漢字,無疑就是丟掉中華優秀文化,丟掉中華民族的國魂。執著與此,筆者走進成都的寬窄巷子,調研中對各小店鋪的門牌匾額中篆刻文化發生了興趣,不得不敬佩人們的文字內涵創意。有的方寸之間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諸如“塵外”、“初見”、“而已”、“片斷”、“見山”。還有些是按照文字的諧音取名,比如紅棗鋪命名“棗想見你”,糖果店鋪命名為“采甘”、特色小吃店命名為“碗來小吃”既能表達與店主再次“往來”的熱情用意,又巧妙表征了“此地無銀三百兩”,可謂提綱挈領。
美術課程是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闡述了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愉悅性四個特性,這些特性也是相鋪相成的。例如我們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同時也要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培養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