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北京 100875)
隨著中國與新西蘭交流合作的加深,漢語學習在新西蘭的需求與日俱增。近幾年來,新西蘭的3大孔子學院每年招募上百位漢語教師。大部分漢語教師留任的時間都在1年或2年,為了更好地開展漢語教學工作,他們必須在短期內快速適應和融入當地的文化。其中,飲食習慣是漢語教師每天都要面對的,也是容易與當地人產生文化沖突的點。
新西蘭是位于太平洋南部的一個島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背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我們根據實踐經歷和調查數據,從飲食時間、飲食口味、飲食溫度三個方面介紹新西蘭的飲食習慣。
新西蘭人的飲食相對來說散漫隨性。早餐通常是涼牛奶搭配麥片、烤面包配黃油或者各種醬。上午茶是簡易的奶茶(熱紅茶和涼牛奶的混合)搭配茶點,為新西蘭人工作和學習中途提供短暫的放松。新西蘭的午餐較晚也較為簡單,人們會選擇一塊三明治、前一天的剩飯或者超市里買的速食,甚至不吃午飯。晚飯對新西蘭人十分重要,不僅是一天中補充能量的一頓飯,更是與家人、朋友溝通情感的一頓飯。
新西蘭人偏愛甜食,早餐、上午茶都是甜食居多,晚飯后通常也會用甜品來調劑。在新西蘭,甜品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屬,幾乎所有人都離不開甜食。新西蘭人(除了印度移民)口味清淡,大多不喜歡辛辣、重口的食物。他們在做飯的時候會放較少的調料,一方面是為了保持食物原本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出于尊重每個人的口味,保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醬料。
新西蘭無論男女老少都習慣于偏冷的飲品。這一點不難發現,新西蘭是全球冰淇淋消費量第二的國家;當地的飯店常年提供冰水;新西蘭的飲水機分為冷水和冰水,而非冷水和熱水。大部分新西蘭人只有在沖泡咖啡和奶茶時才需要熱水。在食物的溫度選擇上,新西蘭人也不同于中國人喜歡吃熱菜熱飯。他們更喜歡常溫或者偏冷的飯菜,會把冰箱里剛拿出的牛奶或者三明治作為早、午飯。
本文面向在新西蘭任職過的漢語教師發放相關的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2份。據數據顯示,漢語教師赴任后感受到的飲食習慣和自己所了解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程度是2.52(程度區間為0-5)。漢語教師因為受過良好的培訓,自身也做了充足的準備,所以剛赴任時對新西蘭飲食的適應度是比較高的(3.31),即將離任時會更高一些(4.1)。盡管如此,在文化沖突案例的收集過程中,還是有35條具體的反饋,占到了總體的56%。
漢語教師小郭居住在奧克蘭市的馬努雷瓦(Manurewa)。小郭的住家是來自薩摩亞島的移民。負責做飯的住家媽媽每天4點左右下班回家,但是晚飯時間通常安排在晚上9-10點。薩摩亞人的食物多油、多肉,住家媽媽有時還會準備飯后甜點。小郭每天吃完晚飯直接睡覺感到很不舒服,也覺得這樣不利于健康。于是,她和住家說自己不習慣吃晚飯,申請將晚飯打包當作第二天的午飯。住家同意了,但是小郭發現自從她開始不吃晚飯,住家對她的態度日漸冷淡。
晚飯對新西蘭人來講十分重要。他們習慣在晚飯時間與大家分享每天發生的事情。小郭不吃晚飯的舉動讓住家誤以為她不愿意融入他們家庭。小郭也缺失了一個每天與住家交流的機會,難免會產生隔閡。小郭應該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住家理解中新在飲食規律上的差異,和住家商量著做出調整。
馬克思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轉引自徐行言,2004)
西方現代社會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實行民主政治。在這種環境下,西方人逐漸形成了二元對立的思想,承認事物的差異特征,強調個性價值。反映到飲食上則是一種追求理性的、有序的飲食觀。新西蘭的烹調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而是更注重科學,講求食物的營養價值。
反觀中國,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就是在于它的調和之美。中國人烹飪食物,通常采用調和的方法,把食物本身的味道和加熱后的味道,再配以各類調味品,使它們互相協調、滲透和融合。這與我們天人合一的思想密不可分,隗靜秋(2010)提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但要求人與自然的統一,還要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統一,反映在飲食上就是注重調和。”
西方文明發源于愛琴海,屬于海洋海洋性氣候區。西方的先民由于沒有豐繞的土地可以依靠,必須不斷地拓展空間、向外探索。相比之下,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等大河流域,土質肥沃、區域遼闊。人們只要遵循自然規律,就可以自給自足。農業型的文化生態環境賦予了中華民族先民較強的依賴性。西方的外向型文化和中國的內向型文化導致中新飲食上的差異。這里我們以飲茶為具體的例子展開說明。
受訪者普遍認為新西蘭的上午茶和中國的茶文化的相似度較低,平均值為1.68。新西蘭的上午茶注重實用性。早期新西蘭人喝茶是為了彰顯個人的修養及財富,進行社會交際。現在的上午茶是供人們休息放松、補充能量用的,同時人們依舊通過喝茶來交流。中國的飲茶雖然也有社交上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個人精神層面的修煉。中國人在飲茶的過程當中講究人和自然的相互交融,達到天人合一以及中庸和諧的境界。
在談及如何避免中新飲食文化沖突時,40%的受調查者提到了“溝通”“交流”。有些漢語教師缺乏與住家、同事以及學生的交流,導致交際雙方不了解彼此,從而產生文化沖突。我們建議教師從一開始就要說明自己的飲食習慣,并詢問對方在飲食上的喜好和禁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更要及時溝通。新西蘭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當地人有較強的包容性,積極溝通是可以獲得理解的。
在赴任前,大部分漢語教師表示應了解該國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通過資料查找、與前任溝通、參加國家漢辦組織的培訓等途徑去了解,然后與中國的飲食文化做對比,預想可能出現的矛盾點。這樣有助于在日后面對文化沖突時保持一個客觀平衡的心態。另外,要敢于嘗試,勇敢面對交際中的困難。97%的教師都表示親身實踐是了解新西蘭飲食文化最有效的途徑。
漢語教師應培養自身的文化差異意識和文化對比意識。當出現文化沖突時,能夠冷靜分析問題,在文化的對比中找到相似之處,就能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發現了不同之處就能更好地磨合,清除跨文化交際中可避免的誤會。鄒明強(1996)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些障礙與其說是語言障礙,不如說是文化障礙。而且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所產生的后果更為嚴重。”
飲食文化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每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希望為中新飲食的跨文化差異研究貢獻微薄力量,給之后的漢語教師提供借鑒,幫助他們減少由于飲食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推動漢語教學事業在新西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