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
摘 要:大學生學習倦怠極大地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高校的人才培養進程,文章從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的具體表現入手,分析了出現該問題的主動性缺乏、學習策略錯誤、自我調節能力不足等原因,并基于上述原因,提出了強化學生心理引導、師資建設和學校建設等措施,以期對實際的工作形成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倦怠;對策
一、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具體表現
大學生學習倦怠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對大學生的學習過程構成的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均針對該現象展開了一定的研究,并得出了的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具有學習情緒耗竭、乏人性化和成就感低等具體表現。首先,大學生學習情緒耗竭所指的是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所面對的課業任務超過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圍,因而會是隨之出現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之中、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超過以往的緊張情緒等。由于學習過程缺乏情緒上的正面反饋,因而大學生會逐步形成厭學、倦怠的習慣,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乏人性化指的是大學生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以相對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學習過程,這種問題的出現將導致大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出現偏差,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消極與否定的態度。造成乏人性化現象的原因是比較多樣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在學習之中,缺乏優秀教師的引導,從而讓學生的學習過程長期伴隨批評與懲罰,最終引發教師與學生之間鴻溝的出現;成就感低的問題在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之中比較普遍,這種現象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自身的評價缺乏自信,甚至對自身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持全盤否定的態度,從而長期處于低成就感的情緒狀態之下,逐步演變為對學習信心的完全喪失。從上述大學生學習倦怠的表現之中可以看出,該問題不僅對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校的人才培養規劃造成了影響,同時也將導致大學生的身心成長受損,因而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過程中所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二、大學生學習倦怠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主動性缺乏
大學生的學習過程區別于其以往任何階段的學習過程,其在學習之中,必須依靠自身的主動性才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積極的學習態度,而當前高校的學生管理通常較為寬松,因此部分學生在這一環境之下喪失學習動力,導致學習積極性差、學習效果差和學習信心喪失的惡性循環出現。同時,在學生缺乏對學習的主動性的前提之下,大學生的內部和外部學習動機將會出現嚴重的不平衡,首先,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是比較充分的,如存在家和社會對其學習的期望、來自于多種途徑的獎勵等;其次這個階段之中,大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又是匱乏,如面對各方面的誘惑,對學習情緒的影響等。由此可見,在不平衡的內外學習動機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容易出現對學習的焦慮、失望情緒,從而發展成為學習倦怠。針對這種現象,學校、社會和家庭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狀況的關注,并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想心理的調整,同時有必要準確地進行獎勵、鼓勵等內容在教學環節之中的設置,從而強化學生內外學習動機的有效平衡,保證學生學習主動性得到加強。
(二)大學生在當前的學習之中缺乏對正確策略的應用
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對相關策略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擴大學習成果,從而幫助學生克服當前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然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對于現階段的學習仍然試圖沿用以往的學習策略,即采用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方法來進行,這種方法對于學生以往階段中,知識理解難度較低、整體水平較為簡單的學習能夠形成比較良好的效果,但對于目前的學習,則會在無形之中加重學習負擔,且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部分大學生缺乏根據現階段學習內容進行全面學習目標規劃,自我構建學習情境的能力,因而在學習之中將會極為吃力,引發對學習的倦怠現象。針對此類問題,在實際的學習之中,相關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進行正確學習方法的普及,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身的學習策略,同時學校方面也有必要不斷地強化教師素質,增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信和認同,從保證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工作始終能夠落到實處,以解決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問題。
(三)學生對壓力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差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之中,學生始終面臨來自就業和社會方面的壓力,尤其是在目前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要求持續提高,對學生學歷、能力愈發看中的前提之下,多種等級證書已經成為大學生未來的就業所必須。部分學生在面對的這些苛刻的要求時首先感受到無所適從,進而產生強烈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學習倦怠現象也由此產生;而部分學生期望在進入社會之后取得相應的成就,因而以當前社會的需求為目標夜以繼日地進行學習,但在真正接觸社會之后,又對自身付出的努力產生質疑,導致學習方面的倦怠。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無論是其在最初面對學習的態度有何差別,最終均有可能產生學習倦怠現象。針對這一現象,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必須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和認識社會,從而讓學生樹立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學習目標,以及形成能夠正確面對社會的良好心態,并始終以相對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現階段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充實的過程中。
三、幫助大學生應對學習倦怠的策略分析
(一)積極對大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
鼓勵與引導是大學生克服學習倦怠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時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大學生逐步重建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保證接下來的學習任務順利完成。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相關學校和教師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1)引導學生正視自身興趣。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之后,基于自身未來就業考量,進而選擇無視自身的興趣點,選擇與當前社會就業需求相匹配的專業;或是在進行專業選擇的過程中,以父母親戚的意見為核心,選擇自身不擅長的專業。這兩種現象均在較大的程度上導致學生對自身正在學習的內容無法產生強烈的興趣,并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付出巨大努力,而收效甚微。實際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學習自身所感興趣的內容時,能夠形成更大的學習成果,且學習過程也將相對輕松,因此目前的專業和院校選擇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表達;2)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面對來自學習的挫折是必然的,而健康良好的心態將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克服的困難,并在學習上收獲更大的成果。基于此,當前的高校可以針對大學生展開定期的心理講座,從而引導學生在深層次上認識自身,同時的良好地處理在學習之余的人際關系處理,維持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不斷強化當前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而當教師能力、師風師德等存在不足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教學展開必然難以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同時教師的不良行為和習慣還將導致師生之間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導致學生出現厭學、倦學的現象。針對在這一問題,學校方面首先需要對教師的師德師風提出一定的要求,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師德師風研討會議,向每個教師進行正確觀念的灌輸,從而讓教師能夠在日常的教學之中,主動對自身行為和形象進行約束,保證教師隊伍整體風氣的昂揚向上。在此基礎上,獲得學生群體對教師的全面認可和學習,改善師生關系。
其次,教師在教學之中,還需要具備的調節學習氛圍、調動學生興趣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之中,教師需要以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行完善、科學的課堂設計,以此保證在知識全面講解的基礎上,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之中。這一能力的形成必然需要教師以高度敬業的精神對自身的專業范圍和教學技術進行研究,同時也需要學校方面進行教師能力提升平臺的構建,讓每一位教師能夠通過該平臺,對自身教學方法和理念進行磨礪,進而改善教學現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升學校整體的建設水平
學校是大學生在該階段學習之中的主要學習環境,因此在極大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認識形成影響。針對這種現象,學校方面首先應當針對課程體系進行一定的改革。在當前部分高校之中,相關的課程設置較為陳舊,無法與當前的社會需求進行有機的聯動,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興趣方面比較低迷,針對這種現象,以目前社會的整體發展方向為基準,實施有原則、有方向的課程改革,從而精簡教學內容,推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地改善目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其次,校園環境的改善還在于對學校文化的建設方面。學校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高影響到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態度,因此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整體建設的重點,對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倦怠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定期開展知識競賽和學術講座的方式,在學校文化之中滲透學術思維和精神,同時也可以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真正走出校園,與社會進行全面的接觸,從而拓展學生視野,端正對于社會的認識,達到消除學習倦怠的目標。
四、結語
大學階段是多數學生學習生涯的最后階段,同時由于其與社會聯系較為緊密,所學知識相對較為艱生,大學生在多重壓力之下,容易產生對于學習的倦怠現象。這種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是比較多樣的,而要進行解決,就必須針對具體的原因,從引導學生、塑造優秀教師隊伍和提升學校建設水平等多個方面來進行。
參考文獻
[1] 劉洋,魏曉波,陳晶. 西藏高校大學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探析及應對策略[J]. 西藏教育,2018(2):57-60.
[2] 王天玉,劉志剛. 大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矯正的措施與對策[J]. 新一代:理論版,2018(12):20.
[3] 崔麗華. 微觀權力視域下大學生學習倦怠原因的深層次分析——以北京市B高校為個案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5):90-94.
[4] 蒲丹,倪菊華,吳立玲,等. "基于問題學習"中學習倦怠現象及其原因分析[J].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8,38(6):815-819.
[5] 劉皓宇,張笑笑. 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J]. 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
[6] 顧鑫,陸璐,戴春林. 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結構及問卷編制[C] //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2019.
[7] 李彥坤. 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倦怠現象分析及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1):54.
[8] 吳穎新. 對當前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的思考及對策[J]. 好家長,2018(3).
[9] 汪穎,許勤,楊保海. 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 西部素質教育,2018,4(09):79-80.
[10] 孫穎. 經濟學視域下高校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8-9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南京郵電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級規劃項目(XC2190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