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 廖翼揚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目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面臨如何正確地對黨建工作進行深入分析。本次研究針對推進黨支部“一體二元多模塊”建設,即打造一個堅強的行動共同體,充分發揮教師、學生二元作用,設計多元的項目化黨建活動模塊,來創特色建亮點,打造新時代基層黨建文化特色,提升黨支部組織力建設。
關鍵詞:高校;黨支部建設;共同體
高校作為傳播知識、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擔負著重要使命。高校黨支部要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因此,在探究高校扎實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上有了新的要求。
一、黨支部建設進程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黨建在業務工作中的引領作用不充分。存在教學科研中黨建推動業務引領作用不充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深入,課堂上育人功能發揮不好等問題。從政治上找準工作定位,從業務上落細任務要求,立足全局、科學謀劃,全面發揮黨支部定向把舵作用,做到黨建和業務工作同部署、同督導、同落實,確保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對黨建工作認識片面化。有些黨員干部對黨建工作認識不到位,一是認為黨建工作是黨的書記和副書記以及專職黨務工作人員的工作,與自己沒有關系;二是有的認為黨建工作是務虛的,在工作業績中不能立刻顯現出來,存在黨建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思想;三是把黨建工作范圍局限在組織黨員學習、黨內組織生活、黨員發展等黨務工作上,以狹隘的黨的工作內容確定工作范圍。課題重在解決思想上“錯位”問題。
解決黨建工作缺乏創新。基層黨組織創新不夠、活力不足,內容與形式不豐富,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強,參與者積極性差,達不到組織生活應有的效果。黨建活動在思想上、行動上難以跟上新形勢的變化,面對新問題,找不到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結合點,也找不到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突破口,不能很好地結合業務工作來開展黨建工作。課題重在圍繞黨建工作,創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創一流工作業績。
二、推進黨支部建設基本思路與方法
打造一個堅強的學院行動共同體。為落實新時代高校黨的建設工作要求,學院黨總支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學科優勢,以黨建為著力點,以人才培養為落腳點,推進學院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工作扎實推進、創新發展,打造黨領導下的堅強的行動共同體,把黨的領導融入學院治理各個環節。
多角度思政,多方位育人。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充分發揮二元主體作用,把推進“課程思政”作為黨支部建設的重要內容,認真研究“課程思政”在本學科、本專業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深入探索高校教工黨支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提出黨支部推進課程思政的方案,把專業教師育人意識、育人能力、育人實效的提升作為“課程思政”的建設重點。把主題黨日與課程思政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開展各類研討,提升“課程思政”效果。利用課程大綱修訂的契機,在專業培養目標中明確“課程思政”建設方向,在課程大綱中細化思政教育要求,在課程實施中體現思政教育元素。主題黨日以課程群教師集體備課的形式,深入挖掘每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豐富課程內容,提高育人效果。
豐富黨建學習內容和載體。運用信息化新技術加強組織管理,擴大黨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建設好學院網站、微信平臺,實現黨務與政務、服務的融合,及時傳播黨建聲音、活動和思想;開設相關專欄,黨員教師帶領學生針對與專業相關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進行微科普宣傳,創新服務模式,讓師生受益。通過“云”平臺,打造以新媒體為特色的學習型、效能型黨支部,用理論學習的提升牽引實踐行動的進步。開展“微關愛、微服務、微視窗”等活動環節,傳播身邊的感動,促使工作“處處有榜樣、事事有標桿、人人有擔當”,黨員群眾的業務素養逐漸提升。
三、研究的創新之處
深入探索高校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提出黨支部推進課程思政的方案;加強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載體建設,形成獨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推動基層黨支部的標準化建設;構建科學、有效、多元的項目化黨建活動模塊。
2019年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對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對扎實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基層黨建是黨建工作的核心與關鍵,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各大高校都在探索新時期下如何提高基層黨建工作質量,促進基層黨建工作優化發展。在新時代,為實現我國偉大復興,高校黨支部應勇擔責任,更具新的風貌與活力。
參考文獻
[J]李濤,戴潔.新形勢下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徑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19(04):44-47
[2]高校基層黨建品牌的價值、文化與個性[J]中國林業教育.2014(03):1-4
[3]基于融合創新思維模式的“五融五優·紅色引擎·綠色共享”黨建品牌的探索與實踐[J]企業黨建.2020(0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