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晗 韓曉莉



摘要:依據“尋找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與“尋找全國百強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目前存在著體系不完善、觀念不到位、實踐教育扶持力度低、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建議高校要建立健全“知行合一”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轉變生態文明實踐教育觀念,加大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扶持力度,搭建新形式的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平臺,以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百強社團;百強暑期實踐;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0-0101-04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成果,新時代高校必須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培養大學生的重點任務。高校在培養生態人才的過程中不僅要通過理論教學來促進生態文明知識的普及,更要通過實踐教育活動來檢驗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的應用,進一步達到生態文明教育的“知行合一”,培養出具有基本生態文明素養的新時代大學生。
(二)研究內容
本文首先對所篩選出的“尋找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與“尋找全國百強暑期社會實踐”(以下簡稱為“雙百”活動)活動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從“雙百”活動的環保類活動占比情況、環保類活動所屬學校所在地區分布情況、環保類活動中雙一流高校參與度情況三個角度對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現狀進行了深入研究。針對當下多數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以期改善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不足之處,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生態觀。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源于“雙百”活動的獲獎名單,該活動由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全國數百所高校主辦。本文以2017—2019年“尋找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活動(以下簡稱為“百強社團”)與2016—2018年“尋找全國百強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下簡稱為“百強暑期實踐”)的獲獎名單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雙百”活動的具體內容進行數據篩選,人工檢索出環保類百強社團與環保類百強暑期實踐團隊,并歸納出參與活動高校的所在地區和類型。
三、基于數據分析的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現狀
(一)“雙百”活動中環保類活動占比較低
據圖1所示,在“百強社團”活動中2017—2018年環保類活動占比23%,其他類型占77%;2018—2019年環保類活動占比12%,其他類型占88%。相較于2017—2018年環保類活動總數,2018-2019年環保類社團的數量從23個下降到12個,整體趨勢明顯有所下降,環保類社團占比較低。在“百強暑期實踐”活動中2016年、2017年環保類實踐團隊各占總數的5%,其他類型占95%;而2018年環保類實踐團隊占比9%,其他類型占91%。與2016年、2017年相比,環保類實踐團隊的數量有所增長,但總體上環保類實踐團體占比仍較低。
(二)“雙百”活動中環保類獲獎團體所屬高校所在地區分布不均衡
根據圖2所示,2017—2018年百強社團中環保類社團所屬學校在地圖上分布較為不均。其中福建、山東、浙江、江蘇位于華東地區共有7所學校,湖北、河南位于華中地區共5所學校,河北、山西位于華北地區有4所學校,可以看出百強環保類社團所屬學校多集中在華北、華中和華東地區,其中山西和湖北兩地百強環保類社團所屬學校數量最多。由圖3可知,與去年相比2018—2019年環保類社團所屬學校地區分布較為均衡,但整體上大多數社團仍位于華北、華中和華東地區,其他地區環保類社團所屬學校仍分布不均。
根據圖4可知,2016年環保類實踐團隊所屬學校所在地區分布十分不均衡,北京位于華北地區共1所學校,湖北、湖南共2所學校位于華中地區,浙江、上海位于華東地區共2所學校,分布十分集中。由圖5可知,與2016年相比,2017年環保類實踐團隊所屬學校所在地區分布范圍擴大,除東北和華南地區各有一所學校外,其他3所學校多分布于華北、華中地區。由圖6可知,2018年百強暑期實踐團隊所屬學校所在地區分布更為密集,共有8所學校集中分布于華中和華東地區。
(三)“雙百”活動中環保類活動雙一流高校參與度較低
圖7為2017-2019年“百強社團”活動中環保類社團的雙一流等高校所占比例。由圖可知,2017—2019年其他類高校參與“百強社團”活動較為積極,參與數量從84所學校增加到94所,但在環保類社團中,其他類高校的參與數量則明顯減少,由20所學校下降到12所學校。而雙一流高校與其他類高校相比參與度較低,在2017—2019年中共有東北林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石油大學3所雙一流高校,雙一流高校參與度較低。在2018-2019年出現雙一流高校環保類百強社團的“零入選”情況。
圖8為2016—2018年“百強暑期實踐”活動中環保類實踐團隊的雙一流等高校所占比例。從總趨勢上看,雙一流高校總體數量不斷減少,由2016年的31所學校減少到2018年的29所,而其他類高校數量則明顯增加。在環保類實踐團隊中雙一流高校參與度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其中2016年共有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3所雙一流高校,2017年只有北京科技大學1所雙一流高校,2018年共有鄭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3所雙一流高校。雖然雙一流高校的參與度在2018年有明顯提高,但整體趨勢上雙一流高校的參與度與其他高校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
(四)結論
通過上述對比情況得出以下三點結論。“雙百”活動中環保類活動占比較低體現出高校對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忽視。環保類活動的參與數量少主要是由于高校缺乏健全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高校在實踐教育上的缺失導致其無法積極地引導學生并組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規模環保行動。
“雙百”活動中所屬學校的地區分布不均衡體現了地區政策支持對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政策扶持與政策落實同樣影響著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發展。由于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政策如何落地的認知不同,獎勵激勵等扶持政策的缺失將無法吸引學生繼續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
“雙百”活動中雙一流高校的參與度低體現了雙一流高校對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的忽視。高校管理層的忽視再加上大學生參與意識不強導致了雙一流等高校的參與度呈現下降趨勢。
四、原因分析
(一)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不完善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不健全導致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缺失。目前我國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主要由獨立的環境專業教育、思政課生態意識教育、校園生態文化教有等要素構成,但具有生態文明的要素卻并未形成實際意義的體系,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理念、機制和路徑[1]。大部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在實踐教育上沒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機制。
(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觀念不到位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也做出了相應的生態文明教育政策規定,但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政策如何落實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上級的重視與高校的漠視形成鮮明對比,高校管理層沒有從觀念意識上重視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缺乏積極的觀念去引導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
(三)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扶持力度低
高校對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扶持力度與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活動參與度直接掛鉤。積極的政策引導、豐富的教育資源、專業的教師團隊等因素對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最終成效產生巨大影響。學校的扶持力度低,致使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無法對學生產生較為深遠的輻射作用,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僅僅在有限范圍內產生有限的作用[2]。
(四)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化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具體實踐活動過于形式化。一方面體現在生態文明實踐活動未形成主線上。許多高校只追求活動的頻次而忽視活動的質量。另一方面體現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缺乏延續性上。短暫形式化的環保活動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缺乏踐行意義,無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生態文明行動中去。
五、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知行合一”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高校應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加強教育實踐環節,建立完整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應重視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生態文明知識,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同時高校要加強理論教育,形成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知行合一”教育體系。
(二)轉變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觀念
高校管理層必須要從觀念上清楚認識到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針對自身的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狀況,制定出有明確教育目標、理念和機制的生態文明教育政策和教育方案。將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提高到制度層面上來,制定生態文明教育的評估考核標準,并將具體的實踐情況和實踐成效列入評估范圍,以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質量與水平。
(三)加大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扶持力度
首先,高校要加強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建設,配備專業老師作為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以增強活動的專業性和影響力。其次,要提高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專項資金投入并實施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學生參與“雙百”等類似活動。最后,高校應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教育氛圍,要注重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
(四)搭建新形式的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平臺
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態文明實踐教育也可以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大數據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與平臺,與傳統的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創造一種新的教育形態”[3],搭建起新型的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平臺。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來大力宣傳生態文明活動并普及生態文明知識,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其積極參與到生態環保活動之中。
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到民族未來的永續發展,而高校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通過實踐教育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吸引學生加入更多的生態環保活動,將生態文明理論踐行到日常生活中去,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只有高校重視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并行動起來,才能真正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最終達成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進一步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郭永園,白雪赟.綠色大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打開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
[2]彭麗華,劉福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J].文史博覽(理論),2016(4).
[3]邵小晗,邵輝,畢海普.“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4).
作者簡介:王宇晗(1997—),女,漢族,天津人,單位為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
通訊作者:韓曉莉(1971—),女,漢族,湖北老河口人,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生態治理、行政管理改革。
(責任編輯:李直)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環保督察背景下地方政府生態文明績效考核—問責聯動機制研究”(18BGL207)、海南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建設研究”(Hnjg2018ZD-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