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園 滿玉晶 金文婷
【摘要】不孕癥是婦科最常見且難以治療的疾病之一,給患者家庭帶來了生理、心理、經濟等方面的影響,而盆腔炎性疾病作為育齡期女性的常見病,易引起輸卵管阻塞導致不孕。因此從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入手,以補虛固本,攻邪治標的診療思路,運用中醫內外同治治療盆腔炎性不孕,提高受孕率。
【關鍵詞】盆腔炎性疾病;不孕;補虛固本
【中圖分類號】R27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不孕癥是指男女雙方同居1年以上,有正常的性生活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女性仍未受孕,或曾有過妊娠,之后未避孕1年以上而未再妊娠[1]。不孕癥的病因復雜多樣,其中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導致輸卵管性不孕的主要原因,20~40%[2]。因此通過治療盆腔炎從而改善盆腔內環境,能從根本上解決病情遷延發展所引起的輸卵管性不孕。
1 對本病的認識
急性盆腔炎是指病原體通過生殖道逆行感染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從而引發急性炎癥,若急性炎癥失治、誤治,則會發展為慢性盆腔炎。炎癥日久不愈或反復發作,會增加女性患不孕癥的幾率。PID易誘發感染致輸卵管炎,炎癥導致其峽部和傘端發生粘連或閉鎖,影響輸卵管的通暢度及活動度,從而女性難以受孕。盆腔炎根據其下腹疼痛、白帶異常、不孕等臨床表現,中醫可歸屬為“婦人腹痛”、“帶下病”、“不孕癥”等范疇。古現代醫學家多認為本病是由于經行、產后損傷腎氣,此時胞門未閉,外感風寒濕熱之邪乘虛入侵,與胞宮、沖任之氣血相結,留注閉阻于胞宮之內,以致濕熱內結,瘀血停滯,正邪交爭于少腹,發為婦人腹痛。腎氣虛衰,胞脈空虛,男女生殖之精難以結合,加之濕熱瘀血阻滯沖任,纏綿日久,胞宮受灼,則無法受精為孕。故臨床治療本病多補脾腎之虛以固本,兼顧清熱除濕、行氣活血化瘀之法以攻邪。
2 中醫治療
2.1 內治法
2.1.1 經方治療
劉麗教授認為盆腔炎性不孕多是由于氣滯血瘀阻滯沖任,壅滯胞宮,臨床上常運用膈下逐瘀湯化裁為加減方:牡丹皮、赤芍、元胡、香附、桃仁等,若患者兼見腎虛精虧癥狀,則合用大補元煎加減:枸杞子、山藥、山茱萸、杜仲、桑寄生等,以達到補腎填精,活血行氣化瘀之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盆腔炎性環境,成功受孕[3]。徐曉娟教授遵從“腎主生殖”的理論,治療盆腔炎性不孕選用五子衍宗湯合四物湯加減,并且將補腎中藥根據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貫徹其中,如經前期加熟地、枸杞等,行經期加當歸、雞血藤等,經后期加女貞子、墨旱蓮等,經間期加香附、白芍等,能綜合調節生殖內分泌從而提高受孕[4]。
2.1.2 名家經驗
嶺南羅氏婦科認為盆腔炎性不孕的病機特點為正虛邪實,因其疾病膠著纏綿的特性,故在治療上助孕與祛邪并舉,強調調經助孕,擅用周期療法:行經期血室正開,應祛根除本,補血活血;經后期胞宮空虛,應補腎養血調經;經間期陽氣偏虛,應補腎助陽,活血通絡;經前期陰陽氣血旺盛,故以補虛助孕為主,兼顧調理氣血,并且根據嶺南的地理環境、氣候,擅用南藥以清熱除濕養陰[5]。王秀霞教授在“久病多虛,久病多瘀”的基礎上自擬調經方(當歸10 g、川芎10 g、生地15 g、杜仲20 g、山藥15 g、山萸肉10 g、巴戟天15 g、香附15 g、丹參20 g)以補腎活血之法治療盆腔炎性不孕,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6]。曾倩教授認為沖任二脈化生有源,則經調而子嗣,故注重補腎健脾,予以壽胎丸、異功散、歸芍左歸飲等加減方,并且認為濕熱瘀三邪踞于下焦,阻滯沖任以致不孕,故臨床上常審濕熱瘀三邪之偏重,予四妙散、四逆散、失笑散以通利沖任,并且在內治法的基礎上同時配合熨燙、敷貼、耳穴壓貼、灌腸等外治法以增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7]。談勇教授在治療盆腔炎性不孕常運用調周法結合辨證以治本:經期應促瘀血排出,用赤芍、牛膝、香附等活血化瘀的藥物;經后期陰血不足,用當歸、白芍、山萸肉等不滋膩之品以滋陰養血;排卵期屬氤氳期,需重陰轉陽,予促排湯以溫腎助陽,促進卵泡排出;經前期陽氣漸盛,氣血充實,用巴戟天等在補氣血的同時推動陽氣,為排經或受孕提供良好的環境,并且同時佐以利濕、疏肝、化瘀之品以祛邪,如紅藤、敗醬草等,除了藥物治療外,注重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所引起的病情加重甚至反復發作[8]。
2.2 外治法
2.2.1 針灸治療
針灸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加速炎癥包塊吸收和消散的作用,因此臨床治療盆腔炎常配合針灸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之功。張敏等[9]通過對65例盆腔炎性不孕的患者研究發現,經過電針配合中藥灌腸理療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其痊愈率、總有效率、妊娠率均高于口服氧氟沙星、甲硝唑配合中藥灌腸理療的西藥組。
2.2.2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能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藥效循經絡,入臟腑,直達病所。劉琨等[10]將消化膏敷貼于歸來、水道、命門、氣海、關元等穴位,經治療后下腹疼痛明顯減輕,其中56例繼發性不孕患者,16例懷孕;11例原發性不孕患者,4例成功受孕。
2.2.3 中藥灌腸和中藥外敷
由于慢性炎癥不斷刺激盆腔神經叢,易導致女性出現反復發作的下腹部墜脹疼痛,單純口服藥物治療不能迅速緩解癥狀,故臨床上常配合中藥灌腸和中藥外敷增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中藥灌腸能將藥液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通過直腸黏膜能更好地吸收藥物成分,從而松動盆腔粘連組織,消散瘀滯。張鳳榮等[11]將80例因盆腔炎性疾病導致不孕的患者分為中藥保留灌腸組和單一西藥組,研究結果表明灌腸組的臨床癥狀有效率和妊娠率均優于西藥組,值得臨床推廣。中藥外敷通過溫熱刺激,能加速局部病灶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楊秀芬等[12]觀察發現將溫通經絡、除濕活血等中藥制成藥袋熱敷于下腹部,配合鹿胎膏、維生素E口服的治療組,其妊娠率達76.0%,明顯高于單純靜點青霉素、替硝唑的對照組。
3 小 結
近年來,由于診刮術、人工流產手等宮腔操作次數的增加,細菌逆行感染至子宮、輸卵管、盆腔,從而引起盆腔炎性疾病和輸卵管阻塞的發生,導致不孕發生的幾率也隨之增加。西醫治療本病多選用抗生素治療,但長期使用易產生耐藥性和引起雙重感染。而中醫能通過多種療法補腎、健脾以扶正助孕,活血、化瘀、除濕以祛除邪氣。若腎氣充盛,沖任通調,陰陽平衡,則女子易凝精成孕。
參考文獻
[1] 謝 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69.
[2] 羅 欣,漆洪波.盆腔炎性疾病與不孕不育的關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1-22.
[3] 劉雪平,劉 麗.劉麗教授改善盆腔環境治療炎性不孕經驗[J].中醫藥信息,2019,v.36;No.210,67-71.
[4] 張 淼,黃映紅,鄧蒂斯,等.徐曉娟教授運用補腎中藥治療盆腔炎性不孕經驗擷菁[J].光明中醫,2018,v.33;No.291,33-35.
[5] 彭慧娟,朱 玲.嶺南羅氏婦科診療盆腔炎性不孕的臨證特色[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v.12,32-35.
[6] 韓鳳娟,張 清,王秀霞.王秀霞治療腎虛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不孕經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v.13;No.223,30-31.
[7] 鄭小艷,李蘇晨,夏宛廷,等.淺析曾倩教授內外合治盆腔炎性疾病所致不孕癥的經驗[J].四川中醫,2018,v.36;No.411,18-19.
[8] 常 辰,談 勇.談勇教授調周結合外治法治療盆腔炎性不孕癥經驗總結[J].陜西中醫,2014,v.35;No.389,72-74.
[9] 張 敏,孫 偉,崔 薇,等.電針配合中藥保留灌腸理療治療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0,v.37;No.392,153-155.
[10] 劉 琨,白云瑞,王喚民,等.消化膏穴位敷貼治療慢性盆腔炎301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7,4-6.
[11] 張鳳榮,叢建香,張曉燕,等.中藥保留灌腸對盆腔炎性疾病所致不孕癥療效觀察及護理[J].中醫臨床研究,2014,v.6,113-114.
[12] 楊秀芬,肖明翠.中藥外治慢性盆腔炎繼發性不孕癥50例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