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剛 劉明秀
摘 ?要:社會責任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品質之一,也是衡量當代人才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加強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中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標。鑒于此,本文結合生物課堂教學,從宣傳生命意識、提升環境保護意識、倡導健康中國意識幾個方面,對中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心得體會做一小結。
關鍵詞:生物課堂;社會責任感
中學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感”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而依據新課程精神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將取代知識和新的理念。因此,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點,已經成為高中生物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我對高中生物課堂中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進行了以下探究。
一、關注生命,宣傳關愛生命意識
我們當前的中學生務教育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識,技能,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現象,導致我們很多中學生缺乏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及保護動植物的意識。比如一次我在課上提到一則新聞說,有不良商販為了謀取利潤,給將要屠宰的牛注水,有受不了折磨而流淚的事。部分學生認為:反正生都要殺了吃肉,也沒什么大不了。當時我很震驚,我們的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對動植物的保護意識是如此淡薄。這是我作為一名生物教師的悲哀,也是失職。在此后的教學中,我盡最大可能將生命意識、動植物保護意識時常滲透,并利用漢中地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組織所教學生開展了一次關于漢中地區珍稀動植物生存現狀及保護現狀的調查報告,編繪反對虐待動物及保護動物的手抄報,并在全校展覽。以此激發學生的動植物保護意識,并由他們帶動家人和更多的人都形成這種良好的意識:動物、植物都是我們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好鄰居,沒有它們,我們也不能獨活。
二、關注生態,提升環境保護意識
多年以來,我們只重視經濟建設,忽略生態和環境保護,而這種破壞已構成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嚴重威脅。習近平總書記早就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我國也已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已成為基本國策。因此,提升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意識已刻不容緩,更是我們生物教師教學中的責任、義務和擔當。具體到日常教學中,筆者已經嘗試過以下幾種做法。
(一)正面引導,課堂教材滲透
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可充分結合教材中涉及的環境保護熱點,正面引導,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發揮生物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中的學科優勢。比如,在講解必修3碳循環中的溫室效應形成原因及危害、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選修3生態工程原理及實施時,就可充分挖掘教材案例,正面引導學生形成環保意識。
(二)反面展示,喚醒環保意識
如果說只憑教師在課堂將有關生態環保的內容講解給學生聽,學生很難對此有深刻的理解與印象。而如果通過反面教材展示,效果可能就會不一樣了。我在上課時遇到合適的課題,就會通過讓學生看一些關于環保意識差,人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現場,比如“白色污染”、露天垃圾場,以及大自然遭到破壞后產生的不良后果。如亂砍濫伐后造成的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大氣污染的臭氧層空洞、酸雨侵蝕等危害后的圖片、視頻。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反面教材展示,我還嘗試讓學生根據這些環境問題,想出一個可行性方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了學生對環保意識的理解和學習。
三、關注健康,倡導健康中國意識
提到健康,我們絕大部分人首先都會想到,這是個人自己的事。其實不然,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健康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因為一個人如果得病以后不光是個人的問題,既要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而且要消耗醫保,對國民經濟也有一定影響。因此,生物教師就應充分利用生物學科教學中,在宣傳健康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面的優勢。比如我在講人類遺傳病這一節時,講到人類遺傳病的預防和控制時,我通過我國一年遺傳病的發病人數,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的損失和負擔,使學生認識到健康生活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同時通過他們再帶動他的父母、家人及朋友,形成這樣一種意識:沒有了健康,怎么能美好生活,又怎么能服務于社會,貢獻于國家呢?
總之,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所在。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科特點和優勢,從動植物保護、環境保護、健康意識的宣傳等方面,廣泛利用課堂教學及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爭取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中華和人民共和國,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肖安慶,顏培輝.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高中生物學,2017(3):71-72.
[3] 蔣先梅,章春榮.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生態道德教育的實施策略,教育科學論壇,2018(10):58.
★ 課題項目:本文系陜西省2018年度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SGH18B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