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 陶素敏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國家培養頂尖人才和產出標志性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在學科建設、科研工作、師資隊伍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南京財經大學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為例,分析研究生課程設置情況,歸納分析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最后對研究生課程設置提出三點措施及建議,為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設置;研究生;培養質量;糧食經濟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9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研究生教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但是,研究生培養質量仍有待提升。課程教學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核心環節,在完善研究生知識結構、架構完整的理論體系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科學、合理地設置研究生課程體系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當前,我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迅速,糧食行業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然而,行業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卻十分短缺,補齊糧食行業人才短板成為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通過中國知網檢索可知,2000—2019年,圍繞糧食經濟相關問題開展學位論文研究的研究生年均約為200名,畢業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行業需求。面對糧食經濟領域高層次人才日益凸顯的供需矛盾,南京財經大學在2011年設立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并于次年開始招收研究生,至今累計向政府機關、糧食企業、金融機構及高等院校(讀博深造)輸送畢業生55位。
本文主要以南京財經大學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主干課程為對象,分析課程類型和課程內容,目的是下一步更好地完善和修訂研究生課程體系,并且為其他高校相關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提供決策參考。
1 課程設置情況
根據課程性質,本文將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劃分為學位課和專業選修課,具體課程目錄見表1~表2。在《南京財經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15)》(以下簡稱《培養方案(2015)》)中,學位課共7門,學分合計20分。2019年,學校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和修訂,在《南京財經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19)》(以下簡稱《培養方案(2019)》)中,學位課共8門,總學分較之前增加了1分,為21分。通過對比發現,《培養方案(2019)》對學位課的課程名稱進行了較大調整,“三高”改成了“三中”,刪除了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課程,增加了產業經濟學和現代流通經濟學課程。專業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在《培養方案(2019)》中有較大變化,新增了研究設計與論文寫作、新制度經濟學等課程,刪除了資本市場與公司分析、跨國公司組織與戰略、市場與流通理論等課程,保留了中外糧食經濟專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與政策等課程。
《培養方案(2015)》和《培養方案(2019)》均規定,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研究生畢業應修總學分為48分。也就是說,不計算公共基礎課(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綜合英語等)、學術活動、專業實踐及學位論文的學分后,研究生應修滿專業課學分約31分,相當于14門課程(其中專業選修課6門)。
從《培養方案(2019)》的修訂可以看出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具有如下特點:一是重視學科基礎。“三中”課程、產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流通經濟學是從事糧食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的必修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起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二是注重培養數據分析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是指對數據具有敏感性,能夠有效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整理和處理數據,并對結果具有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是信息搜集能力和數據統計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三是強調課程和研究方向的關聯性。例如,糧食經濟學、中外糧食經濟專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與政策、糧食文化與社會實踐等課程無不與該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相一致。《培養方案(2019)》中的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糧食經濟研究方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數據分析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2 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課程結構仍有繼續完善的空間
貿易經濟(糧食經濟)隸屬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對應用經濟學科培養的碩士研究生要求為具備扎實、全面的經濟學基礎與專業知識,規范嚴謹的學術訓練,能夠及時掌握專業領域最新科研成果,具備基本的學術研究能力;針對現實經濟問題能夠開展實地調查、設計嚴謹方案、構建計量模型、實證分析檢驗;具備檢索和研讀本專業經典和前沿文獻資料的能力;具備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顯然,當前的課程結構在厚基礎、博前沿、重能力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例如缺少關于社會調查實踐方面的課程。
2.2 缺少跨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
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高校,目前正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學科發展要求從以往的高度分化轉向交叉融合;知識生產要求從以往的以學科為中心轉向以問題為導向;人才培養也要求從以往的專業教育轉向跨學科教育。基于學科交叉的研究生課程設置,已然成為現代社會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教育思考和行動先導[3]。當前,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自主開設的研究生專業選修課容易使學生的學術視野受限,缺乏諸如公共政策分析、糧食工程與科技、食物營養與健康等選修課程,難以針對不同學生的研究興趣及特點提供教學指導。盡管《培養方案(2019)》允許研究生選修學校其他學科、專業的選修課和專業課,但總學分不能超過4分。并且,從實際情況來看,歷屆學生也很少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
2.3 缺少國內外前沿文獻選讀課程
在目前的培養方案中,僅有1門專題課程,并且主要是針對中外糧食經濟問題,缺少關于實證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的前沿專題,如效率分析方法前沿專題、食物浪費與健康營養專題等,導致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視野受到很大限制。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培養這兩方面能力,不僅要求研究生扎實、全面地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求其在專業或學科領域能夠發現新問題并進行學術創新研究。后者要求研究生必須掌握學科前沿知識。因此,有必要開設學科或專業領域的前沿專題課程,這對于研究生學術洞察力和鑒賞力方面的培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培養研究生的學術敏銳性,從而使其科研及創新能力得到切實提升。
3 措施與建議
3.1 按照一級學科設置專業課程
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隸屬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應用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既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宏觀經濟學理論和微觀經濟學理論,又包括計量經濟學及其他經驗分析工具,還包括相關的交叉學科知識。按照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設置課程培養方案應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原則[4]。課程設置既要有較高的專業基礎課程功底,又要有廣闊的知識視野。在課程設置時應注重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各門課程相互之間的關系。課程之間應相互促進,形成整體。二是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關系。研究生階段的基礎課比例應少于專業課比例。三是課程種類的豐富性。應根據本專業的優秀師資開設課程,比較重要但缺乏條件開設的課程可外聘名師進行講授,以系列講座、網絡課程等形式進行。
3.2 課程設置應強調學科交叉融合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強調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能夠培養適應社會所需的應用復合型人才,也有助于在推動創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與單一學科相比,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能夠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不僅如此,如果研究生不及時了解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前沿動態,將很難實現科研創新和突破。跨學科需要各學科圍繞共同的培養目標促進學科融合,需要由學校統一組織,對相關學院和學科進行協調,構建起相關學科間的合作機制,破除學科間的傳統壁壘,促進學科交叉和專業滲透融合。
3.3 增設前沿專題課程和研討類課程
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是研究生培養的基本目標,貿易經濟(糧食經濟)專業也不例外。但是,課程設置與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之間仍有差距。有必要在研究生課程中增設前沿專題課程和自主研討類課程。在講授內容上,作為前沿課程,應當更緊密地追蹤本學科領域研究的國際最新進展,例如可以借鑒國際知名刊物Food Polic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等雜志發表的與糧食經濟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選擇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論文作為基本的課程內容。在進行前沿專題或研究論文的講授時,應以學生參與課堂為主要手段,將科學研究的理念引入教學工程,使學生從書本走向實際。在課程的編排上,應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內的優秀教師為學生講授前沿專題課程,充分利用優秀資源[5]。此外,也可圍繞學科方向前沿熱點增設研討類課程,在導師的主導下由學生輪值主持,為今后參加專業性的學術會議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董萬鵬,何建麗,張瑩,等.研究生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的邏輯起點與實踐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9(41):163-164.
[2]郝媛玲,沈婷婷.數據素養及其培養機制的構建與策略思考[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1):58-63.
[3]肖定邦,辛華,吳學忠,等.交叉學科研究生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3):115-117.
[4]喬桂娟,趙欣茹.按一級學科進行碩士研究生課程改革:進程、問題與建議[J].黑龍江教育,2019(Z2):20-22.
[5]侯靜,賀軍濤.學科前沿與基礎教學相融合的研究生課程教學[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6(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