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良
《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探索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和共享機制,體現地域和學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課程的興趣性、活動性、層次性和選擇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近年來,為了更好地落實這一課程建設要求,讓理念落地生根,杭州師范大學附屬益農小學(以下簡稱“益農小學”)圍繞培養“書香人、文明人、自信人、快樂人”的課程建設總目標,結合以“鄉土人文”和原有學生社團為依托的特長培訓等,構建“基礎性課程校本化實施、拓展性課程個性化推進”的課程體系,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風情南沙拓展性課程體系。
普適性課程與精品性課程相輔相成
益農小學的拓展性課程由普適性課程與精品性課程組成,這兩類課程相輔相成,為學?!叭巳税l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持續發展”的教學目標提供優質的成長平臺。
普適性課程是全校學生都需參與的必選課程。例如:硬筆書法課程是益農小學一大特色,學校作為中國硬筆書法教育基地,每一年級都會開設符合學段特點的硬筆書法課,寫一手好字是畢業生需達成的學習目標;風情南沙“五心”德育課程是每個學生的必選課程,每個年級選定主題后,由年級組統一進行教材編寫與課程教授,每月主題各異的德育活動需人人參與,讓學生留下成長記憶、感悟成長快樂。
精品性課程主要是風情南沙綜合實踐課程、風情南沙體藝特長課程和風情南沙科技實踐課程。這三類課程多由學校原有精品社團轉變而來,且依托精品社團開展教育教學,已具備一定的影響力,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足以支撐精品課程。如環保社團是“全國紅領巾魅力社團”,小衛士課程就在社團的基礎上誕生。學校為學生提供“菜單式”精品課程選修課目,鼓勵他們多選多學。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協助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成長需求,選擇一門以上的三級子課程進行學習。精品課程在課程設置和評價上更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更能激發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興趣。
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齊頭并進
夯實基礎性課程,開展校本化實施。益農小學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自2014年開始借助多功能先學單和學校自行開發的先學平臺,按照“先學、展示、反饋”的要求,把學習權還給學生,創建高效課堂,為拓展性課程的實施留出時間和空間。
打造“綜合實踐課程”,拓寬學生發展時空。益農小學設置了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課程。小舞臺課程、小制作課程、小衛士課程、小種養課程等實踐課程,引領學生挖掘個人“興趣”,利用節假日走進社區、工廠企業、圖書館、大自然,實地考察、探尋采訪、動手操作并撰寫課題報告,鍛煉多項動手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與研究能力、實踐與操作能力、分析與寫作水平,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立足“體藝特長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校結合辦學特色,以及教師、學生的特長,設置了體藝特長課程體系——下設三棋課程、球類課程、書畫課程、葫蘆絲課程等,聘請有體藝特長的教師、學生擔任指導教師。學生通過走班形式,打破年級界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此外,學校每年舉辦藝術節、讀書節、英語節、合唱節、體育節等豐富的校園體藝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才華的舞臺。
開設“科技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益農小學結合學校的特色,開設電子百拼課程、無線測向課程、智能機器人課程、3D打印課程、無人機課程、頭腦風暴課程等科技實踐課程。學校打破校際界限,和其他學校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邀請有科技特長的教師組建“科技實踐課程共同體”。學生可通過“走班選修制”跨校上課。
課程實施中,益農小學注重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有機結合、常規課型和特殊課型按需設置,與上課教師雙向互聘,結合第三方評價平臺的過程性評價,讓孩子在課程中自信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附屬益農小學)
責任編輯:孫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