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000)
2018 年我國將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凸顯了長三角區域在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地位。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中國最強城市群,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交匯,是中國參與國際貿易、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準確理解與把握長三角文化內涵,對充分利用和挖掘相關文化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是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的簡稱,它原來是個地理名詞,主要泛指鎮江、揚州以東長江泥沙積成的沖積平原,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覆蓋面積大致為5 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現如今的長三角已經是一個特有名詞,它代表了以上海為核心的江浙滬皖的經濟協作區。目前它是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
自國家2010 年提出長三角區域規劃以來,長三角由原來的江浙滬轉變為江浙滬皖,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經濟也得到迅速的提升。但官方文件以及相關報道和學者在討論長三角時存在不同的用法。如2010 年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2018 年6 月印發的《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發表主旨演講中提及“長江三角洲區域”;吳亮學者在《淺議長三角文化特征》時提及長三角地域……區域、地域、地區等在概念上大致相同,但仔細深究,每個所涵蓋的范圍及內涵深度不盡相同,規范長三角后置名詞對于長三角未來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本文認為應把長三角置于長江三角洲區域方面探析。從詞義學角度方面考慮,地區、區域、地域均體現空間概念,表現出空間范圍,但三者也有區別。區域是一個相對普遍的概念,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如管理、規劃、研究、描述等,在地表劃出的認為有用的地理單元。而地域范圍相對較廣,綜合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更強調景觀性、人文性、系統性和地方性,在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景觀。地區多指某區域范圍,如多山地區、貧困地區等。國家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原因之一是更好的發揮上海等地的對外開放的作用,促進長三角整體經濟更高質量的發展。綜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以及政策等的需要而把江浙滬皖集聚綜合發展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板塊,這正符合區域的概念。所以把長三角放置于長三角區域,更方便對長三角文化、經濟等進行很好的闡述和分析。
早在一萬年前,先民便在太湖流域即現歸屬于長三角的部分區域開始生存繁衍。隨著建國時期在長江下游大量挖掘與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長三角區域文化發展的歷史源頭開始向世人展示。據大量考察得知,良渚文化、崧澤文化、馬家濱文化與河姆渡等文化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原始的長三角文化圈。漢代以來,長三角借助適宜的氣候以及富饒的物產等優勢,區域文化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大量的移民熱潮,長三角文化和其他文化不斷交流、融合;鴉片戰爭爆發后,我國意識到打開國門的重要性,東西方文明全面接觸,區域文化向現代化轉型;新中國成立以后,長三角區域在文化方面繼續蓬勃發展,以上海為龍頭,江蘇、浙江、安徽為輔助,借助其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積淀,不斷向新的高度發展。
江浙滬皖本身行政區域相連,有著相近的文化積淀和文化特質,經濟方面相互交流融合,雖隨著以后的發展各顯特色,也派生出區域間的文化,但仍屬于共同的文化圈,同根同源,互融互通。長三角文化本身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吳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及徽文化共同構成了現如今的長三角區域文化。按照行政區域對長三角區域文化進行劃分,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吳文化以江蘇地區為代表,其自然環境本身覆蓋長江、運河、太湖等,所孕育的吳文化也具有開放性以及包容性等特征。江蘇地區商品經濟發展較早,“縉紳以貨殖為急”體現了吳文化典型的工商文化色彩,也塑造了吳文化下的勤勞、智慧、心靈手巧、務實,但也精于算計的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
(二)越文化主要以浙江地區為代表,因其本身環境和物質資源等客觀條件限制,浙江人民較早開始創業,“工商皆本、義利并存”體現越文化的價值觀。在此文化氛圍下所產生的溫州模式及義烏模式在國內掀起了熱潮,孕育了浙江企業家精神,秉持實效和注重功利。
(三)海派文化主要以上海地區為代表,其本身沿襲吳越文化的精華,同時接受和融合外來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具有開放性、多樣性、創新性和國際性等特征。上海常處于風氣之先的地位,不斷迎合歷史潮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整體專致嚴謹,重效率和實用主義,追求時尚,不斷開放創新。
(四)徽文化主要指安徽地區的文化,長三角所接納的區域多為地理位置上接近或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沿江地區,如合肥、蕪湖。因多丘陵山地加上人口較多,部分安徽人外出經商,催生出“徽商”群體。在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學的熏陶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視團隊精神,勇于開拓,不斷創新,積極進取,造就了如今多元化的徽文化。
文化體現了一個區域的經濟和科技,區域間的競爭本質上為人的素質和競爭以及文化力的競爭,只有先進的文化才能推動社會發展,落后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從來不是單行道的,長三角區域間的文化應注重之間的交流互通,響應國家一體化發展戰略。當然在保持文化共性的同時,也應注重各個行政區域文化的特色,即文化產業功能可以一體化,但文化特色不能一體化。各個區域政府在充分挖掘各地文化資源的同時,應注重聯動發展,注重價值轉化的方式,互相促進,給文化創造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