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廣東 湛江 524094)
從2003 年第一屆擴招開始,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同時國內GDP 增速緩慢,就業崗位增長供不應求,造成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大學生就業是學生實行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體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因此,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由于畢業生數量激增,各種層次的人才供過于求,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形勢相當嚴峻。就業市場供求關系失衡,高校畢業生數量供大于求,導致用人單位期望優中選優、好中選好。公務員、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大部分用人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且要求獲得學士學位;高校、科研單位、大型國有企業基本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學位,甚至要求博士學位。
很多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一味追求生源,社會上什么專業熱門就開設什么專業。同時,學生高考填報志愿時也是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導致扎堆現象嚴重。例如經濟管理類專業熱門時,出現很多理工科或綜合類高校的會計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高考錄取分數排在本校其它專業的前列。甚至有的民辦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在校生占全校在校生規模的四分之一,號稱“會計學院或大學”。當某個階段,某些高校開設同類專業且招生規模較大時,在這批學生畢業時便會出現求學扎堆熱門專業、求職時“擁堵踩踏”、就業困難或質量底等現象。
目前很多高校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但由于就業指導是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后產生的新產物,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應對國家政策,流于形式,缺乏個性化的指導。一些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是為應付國家政策要求,采用大班的填鴨式上課,缺乏對學生進行個性指導。二是師資隊伍不夠專業,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教師就是畢業班的輔導員,缺乏專業的培訓和獲取就業指導相關的職業資格證證書,在給學生開展就業指導課時往往照本宣科,采用解讀就業形勢和上級文件的形勢進行,缺乏在職業生涯規劃、模擬面試、求職技能、入職技能等方面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
畢業生自身的兩個問題影響其就業:一是就業觀念問題。很多學生畢業后熱衷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就業,甚至喊出寧要“‘北上廣深’的一張床,不要‘二三線城市’的一套房”的口號;然而一線城市各類型高層次的人才濟濟,導致許多畢業生畢業后一段時間內在一線城市就業困難。二是畢業生能力問題。由于擴招,部分高校的辦學條件緊張,生師比和各類辦學用房等等辦學條件不達標,導致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質量有所下降,同時目前的畢業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動手能力、情商等方面制約其就業。
國家要加強完善相關的機制體制,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到農村、到基層去就業。要給予在西部、農村、基層就業和創業的大學生在稅收、免息貸款、創業培訓和指導、晉升機制等方面相應的優待政策,讓大學生能夠扎根西部、扎根農村、扎根基層。讓大學生到西部、農村、基層的廣闊天地去發展,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既是解決了西部、農村、基層人才缺乏的局面,又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
社會各行業及用人單位要按照國家政策的要求,要在思想認識上進行糾偏,堅決反對就業歧視,不得在招聘過程中對畢業生的性別、學歷、院校等條件進行限制。要充分認識到,并非名校的畢業生就一定比其他院校的畢業生優秀,提倡選拔人才時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管,規范用人單位招收高校畢業生工作的程序和流程,切實做到招聘信息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的“三公”政策。
一是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要適應社會需求,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要及時調整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與夕陽產業相關的專業要壓縮招生規模直至停招,要積極開設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二是要積極開設輔修專業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培養寬口徑、復合型、適應性強的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行業交叉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強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內培外引專業化的就業指導老師。要通過模擬面試、人力資源專家講座、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個性化指導等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加強培養學生的求職與入職技能 。四是要加強校企合作,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模式。與開設專業相關的企業加強合作甚至是訂單式培養,讓學生在校期間到企業、到工廠、到機房去進行實踐操練,讓學生提前了解用工單位的需求和自身不足。
家庭應當尊重畢業生的就業想法,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了解學生就業的期望,不過分干預畢業生就業,同時要保持與學生班主任、輔導員聯系,共同關注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與老師一同輔導學生就業。學生本人在校期間,要學好專業知識和提升專業技能,保證自己有一技之長,要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同時,在求職時要有自信心,不盲目崇拜名校畢業生,要堅信通過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創造出業績的。
綜上所述,高校畢業生目前的就業形勢嚴峻,然而畢業生的就業關系千家萬戶,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財富,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其就業工作關系著國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國家、社會行業及用人單位、高校、家庭和學生本人要共同努力做好就業服務工作,保障畢業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從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