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1986年4月,在《關于新時期黨對民主黨派工作的方針任務的報告》中,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關系得到了系統闡述。在1987年10月召開的十三大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被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寫入大會報告,并要求“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這一系列方針、政策、文件的提出和頒發,為我國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以及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和政治基礎。
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中國共產黨先后制定頒發了關于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廣交黨外朋友、選拔黨外干部等重要文件;2000年12月頒發的《關于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決定》更加有力地推進了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建設。綜上所述,在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推進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效運轉成為了這一過程中的強勁動力,實現了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建設的快速推進。
2007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并強調促進政黨關系和諧的重要性,要“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好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2007年11月,《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公開發表,這一重要文件對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內涵進行了準確概括,對如何“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問題進行了系統性、創造性地回答,從而進一步鞏固了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建設。
《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2015.06)、《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2015.12)、《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工作的意見》(2017.03)等規范性文件印發,這些文件分別明確了政協協商民主的相關機制和制度問題,提出了政黨協商的內容、方式和機制保障,規定了政協監督的主要內容、主要形式以及程序機制,從而逐漸構建起了制度化的完整體系,對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進程進行了全面開拓。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進程,可以發現其階段的劃分以及每個階段的主要任務,都深深地打上了每個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烙印。新型政黨制度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從而為制度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新型政黨制度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實現了與時俱進的發展,制度化建設得以大力推進。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指導統一戰線全面構建社會主義五大關系和諧,有力指導了新型政黨制度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實現制度化的新進程。
生長于中國土壤中的新型政黨制度自然體現了和諧、體諒、團結、包容的合作精神,同時,也體現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合作方針,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既親密合作又互相監督的合作關系,更體現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合作模式。
進入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進程也要服務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戰略,通過自身的制度化成果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新型政黨制度開展制度化建設的中心任務,為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創新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