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園
音樂劇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于英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而音樂劇于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中國,至今在中國已經有三十多年發展歷程。近年來,音樂劇作為一種集多種藝術元素于一身的藝術形式,受到了我國音樂界、戲劇界以及教育界的普遍認同和廣泛關注。接下來本文將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音樂劇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其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展望。
音樂劇作為一種從西方引進的音樂形式,如果想要在中國音樂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音樂劇須得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創造出一種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思維價值體系的藝術形式。因此,如何將西方音樂劇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有效融合是此研究的核心問題。當英國音樂劇初入中國市場時,這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吸引了中國觀眾的眼球,從而推動了音樂劇在中國戲劇市場中的發展、扎根。開始階段是對西方經典音樂劇進行引進,并將其改成中文版進行表演,慢慢地通過演奏者對音樂劇的理解,結合著中國優秀文化也能表演出一些屬于中國原創的音樂劇。與此同時,中國學者對如何發展獨具中國特色的音樂劇進行了思考與探索,他們從劇本創作理論、音樂劇題材來源、音樂以及舞蹈技巧等多方面進行多角度研究,最終寫出了很多具有奠基意義的專業書籍與教材。討論最為激烈的話題就是,是否將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劇進行有機融合。西方音樂劇與中國戲曲雖然都有以歌舞來演繹故事這一固定特征,但是二者分別屬于西方文化范疇與中國文化范疇這兩種極為不同的文化之中,他們在文化傳統、表現形式、創作理論、美學欣賞上各具特征,有巨大差異性。因此有學者認為將中國戲曲與音樂劇進行融合并不是使音樂劇本土化的有效途徑。就拿我國市場上最近出現的“越劇音樂劇”這一戲劇形式來說,雖然其將中國戲曲與音樂劇進行了融合,但是并未贏得觀眾芳心,未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國著名藝術家周榮生曾指出,我國確實創造了音樂劇,整個音樂劇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是音樂劇數量多并不代表其質量高,提出我國音樂劇發展要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要找準其主流定位,使其通俗易懂,便于人民群眾觀賞與理解。
縱觀國內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音樂劇在我國發展研究得出,我國音樂劇即使沒有達到西方水平,但卻是不斷朝著成熟化趨勢發展的。從最初對西方音樂劇進行借鑒與學習,到后面中國戲曲與音樂劇的融合,到對音樂劇人才的專門培養,再到現在出現的原創音樂劇。我國音樂劇已經從最初模仿學習青澀階段轉向了自我創新與自我探索的發展階段。而目前,我國已經出現較為優秀的音樂劇作品,且這些優秀音樂劇作品能夠有效地激起創作者的創作熱情,能夠為音樂劇發展帶來一股強勁的力量源泉。因此,筆者相信,原創音樂劇依舊會成為我國音樂劇未來發展以及研究的趨勢。原創音樂劇所具的價值與借鑒西方音樂劇所具有的價值相比,顯然是前者更高。借鑒與模仿西方音樂劇已經成為過去式,原創才是我國音樂劇不斷前進的源頭。此外,筆者還結合實際對我國音樂劇未來發展態勢進行了以下展望:隨著觀眾審美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素養的提升,創造出一些優秀、高質量的音樂劇作品是其發展的必然態勢。隨著音樂劇的不斷發展,相信其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更多觀眾的關注與認可,能夠使其走進大眾視野之中。提升我國音樂劇方面的教育水平,打造出眾多高素質音樂專業人才,從而使其能夠得到長足發展。我國音樂劇在未來定會更具有中國特色,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能夠與音樂劇得到充分有效的融合。
綜上所述,音樂劇從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經歷了從最初對西方音樂劇模仿學習的青澀階段,到現在原創音樂劇較為成熟階段的艱難發展歷程。雖然音樂劇在我國音樂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得到了很多觀眾的關注與認可,但是音樂劇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著一些不容樂觀的發展現象。因此,本文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學者對音樂劇的探索研究進行了探析,并對我國音樂劇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發現了目前我國音樂劇研究熱點以及研究重點,緊接著對我國音樂劇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相應展望,希望能夠為我國音樂劇發展作出 一點微薄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