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琴
在學力提升的背景下,隨著小學教學觀念的變化,小學音樂教學的形態也逐漸豐富了起來,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深入教學實踐,用學力觀念整合教學內容,嘗試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形式進行教育。
小學學力是指小學生在生理、心理與認知方面的一種綜合特征。教師在提高自身學力培養能力的過程中,也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核心素養,培養其終身自主學習及自主發展的能力。學力課堂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指向,將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當成教學宗旨,繼而使其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學力課堂也能夠加強學生的理解力與表達力,能夠使其在學科的教學中,產生音樂學習動力,踐行學科育人理念。
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出學生的自學興趣。在學力提升的背景下,多媒體課件可以運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媒介豐富教學內容,Flash動畫技術更是以動畫形式提高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多姿多彩的多媒體課件能夠滿足小學年齡段的學習需求,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以此讓學生對音樂學習提起興趣,讓學生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欣賞“尼羅河主題曲”等相關歌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打造視聽結合的音樂場景。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們通過聆聽和演唱,了解尼羅河附近人們的生活,體會樂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感受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了解的興趣,完成課堂首要任務。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尼羅河的背景圖畫,配上樂曲,在遼闊、悠遠的鐘聲中拉開教學序幕,好像把我們帶到了遠古的埃及,以此激發出學生的自學興趣,提升學力。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不能一味授予,而應該變相引導,結合著小組合作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讓學生主動到音樂的海洋中暢游。為此,教師就需要為學生合理分組,讓他們自己找尋到音樂知識中的魅力,繼而發展探究思維,提升他們的學力。
例如,在教授《小青蛙找家》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組,并要求他們多聽范唱,輕輕地跟著歌聲拍手。待學生對這首歌的旋律有了根本的了解后,教師則可以讓各個小組結合課本中的插圖編講出一個“小青蛙找家”的故事,并從中體會歌詞中小青蛙回家的急切心情。學生掌握了這首歌的旋律以及意境后,教師就可以結合本課的主題“小精靈”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動物?為什么?”并讓他們組內討論。這一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根據喜愛的動物調換小組,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形成發展探究性 思維。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性質的學科,本身就有著較高的實踐性,需要學生來進行實踐嘗試,從而在幫助他們獲得音樂知識內化與鞏固的同時,發散他們的自主意識與思維,為他們實踐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鋪平道路。對此,在提升學力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要注重實踐活動的課堂滲透,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培養他們的審美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如小鳥鳴叫、火車鳴笛以及鐘表滴答等聲音,然后讓他們找一下這些音樂中各自的節奏點。接著,教師可讓學生列舉并模仿一下生活中常見的聲音,分析其中的節奏或通過拍手或簡易樂器演奏等方式來表現這些音樂,進而在深化它們音樂認知的同時,給予其一定的個性化展示體驗。又如,在講授完《村居》時,教師可結合歌曲的特點,指引學生進行詩詞歌曲創作。如可將《山行》《靜夜思》《絕句》等古詩引入到課堂當中,引領學生進行誦讀。然后,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分組古詩歌曲創作,即選取一首古詩,將其編織成一首歌曲,然后進行集體演唱,繼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力。
學力提升早已不是教育教學的新詞,而是現階段教育教學中的常態化體現。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緊扣音樂學科的教學特點提升學生的學力,秉承著新時代下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結合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實踐中逐步實現音樂學科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