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云 李艷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和方向,扎根中國大地,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奠定基礎,提升教育質量。
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教育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這不僅關乎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教育是一個亙古 不變的話題,各國因其政體、國情的不同,在教育實踐的具體方式上也各不相同,但各國均堅持教育要符合其政體、國情進行辦學,這一共同的認知也使我們進一步理解了教育規律。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了“四為服務”的重要論斷,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習近平同志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的重要論述,為中國教育事業指明了道路。“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才能廣泛地將教育規律與人民群眾的智慧凝聚到一起,不僅獲得人民的廣泛支持,同時使人民開創教育發展新局面。“堅持教育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在教育領域中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增強人民對祖國與文化的認同,團結廣大群眾為偉大夢想釋放自己的才華和能量。“堅持教育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通過教育使人民正確認識國家,增強我國制度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和進一步成熟。
每一種教育都有其生根的文化土壤,想要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必須深深扎根中國大地,把握中國的實際國情,尊重并運用高等教育基本規律,增強中國教育的力量源頭,既要盡力而為,也要結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如今我們處于開啟十四五規劃的新征程,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應立足于我國獨特的歷史背景之中,不斷創新發展。
立足中國民情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最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握人的思想發展規律,若只根據理論進行思想教育,極大程度易導致逆反心理。中國民情極具特色,廣泛分布的各民族具有豐富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地制宜,體現中國特色,探索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扎根中國大地,傳承文化底蘊,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活力源泉。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是要扎根中國獨特的歷史與文化。中國擁有歷史悠久的教育文化,孕育了許多深厚的教育思想,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注重家庭、家風的良好習慣,傳承講仁愛,守誠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增強本領建設祖國,培育良好的道德修養,塑造中國魂,成為能擔大任現代君子和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發表重要表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今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對教育的美好需求也更進一步。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理念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把人民對教育的需要作為發展的起點與歸宿,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為了誰的核心問題。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中國大地,結合歷史經驗,重視以人為本,“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總之,教育是要結合本國國情,自身傳統和發展方向進行發展豐富的,作為發揮方向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在吸收世界先進經驗的同時,也要立足于中國國情,繼承中國的優秀傳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服務,堅定不移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領作用,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