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嘉
近年來,中學器樂教學逐漸成為了學校音樂課程的基本形式。學習器樂能幫助中學生提升音樂的“雙基”素養,更能通過藝術實踐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我國普通中學器樂教學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經濟、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其教學模式與實踐形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自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頒布及實施以來,器樂教學不僅存在于學校藝術實踐等課外活動中,而是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逐漸走進中學的音樂課堂。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發現,各地的器樂教學也受地域、思想觀念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在新課標指導下開展的課堂器樂教學總體來說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是重視培養基本技能。中學器樂課堂教學是為了促進大多數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潛能的開發。在器樂演奏學習中加強基礎技能就如同為高聳的建筑物打下扎實的地基。雖然不同的樂器有著不同的演奏技巧,但掌握器樂演奏入門技能是有一定規律性的。而且,最基本的器樂技巧教學可以被大多數學生所接受,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器樂的信心,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方面學習水平。
第二是主要開展大班制集中教學。音樂課是各中學實施器樂教學的主要路徑,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一般采用大班制集中教學的形式。中學階段的器樂學習主要借助于音樂課堂進行,學校音樂課對于中學器樂教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集體教學中能使中學生真正地從器樂演奏中提高主流的音樂審美能力,而一些基本演奏知識和技巧也成為了學生今后深入學習器樂的基礎。
第三是教學樂器平價簡易。由于大多數情況下中學生都是在音樂課上隨堂學習樂器,在場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下,班級集中器樂授課選用的樂器不宜太復雜,還需要考慮到學生攜帶樂器的方便性。而樂器的價格是多數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想要順利獲得大多數家長對學生學習器樂的支持,課堂器樂教學初期不宜選用過于昂貴的樂器,這樣能促進學校器樂教學更順利的實施。
隨著器樂教學在我國的實踐推廣,以及教學模式運用的多樣化,更多的中學生開始接觸器樂演奏,并且器樂教學在新課標及中學音樂教學大綱的指導實施下也對多個主體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首先,經過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發現,器樂學習對中學生產生的主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促進個體的全方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保持心理健康,鍛煉其優秀的心理素質;提升其綜合藝術素養;發掘學生的潛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抒發學業壓力等。
其次,各中學在對音樂教師進行招聘時往往會要求面試者至少能掌握一種樂器,但現階段中學音樂教學者,仍然有一部分不能演奏除鋼琴以外的其他樂器。實施中學器樂教學對促進音樂教師進修器樂技法并提高器樂教學能力有較為積極的作用,給音樂教師增加了實踐教學的挑戰,使他們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器樂教學部分。
再者,中國目前正在大力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各地中學都積極組織開設了校內器樂演奏實踐課程。課堂器樂教學的順利實施,促進了中學特色藝術教育的發展,學生在器樂課堂中培養了較強的演奏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并且校內器樂團體的教學效果顯著時,學校還可以與社會教育機構合作開展器樂音樂會專場等藝術實踐活動,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學校完成藝術教學目標和全方位人才培育的目的。
理論意義方面,器樂教學是音樂教學中較弱的環節,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中學音樂教育者未能從理論高度認識器樂教學,也未能將此與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等方面聯系起來。因此,總結中學器樂教學現狀及發展規律,發掘適合中學生器樂學習的實際操作方法,為完善中學器樂教學理論體系提供參考顯得更為迫切。
現實意義方面,器樂教學可以提升中學生學習器樂演奏技能和基礎音樂理論知識的積極性,也在培養中學生創造性思維、開發中學生智力潛能、健全其人格等方面發揮積極效果。但是,器樂教學的開展,也受到學生升學考試壓力大、跨區域師資差異等因素影響。所以一線音樂教師應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在實際教學中探索更為有效地解決對策,為中學器樂教學提供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