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慧敏
聆聽中撥云見日、豁然開朗,盡情言說中的智慧開啟與情感孕育,素讀中呈現的溫度和動感,以及不能自已的心境下的奮筆疾書、妙筆生花,表達的都是體驗探究性學習下語文教學回歸學生,回歸本質。
這里的“聽”不僅包含在語文學習中對音視頻的欣賞,還包括師友、小組之間交流時善于傾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學習當中,適當地加入視頻、圖片、音樂,可以豐富一堂語文課,也會對探究性學習起到助推作用。一般用在導入和拓展延伸的環節,雖然用時不長,卻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不容小覷。我認為學習,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精神財富的交流,是發自內心的善意和相互體貼的贈與。探究性學習其實不同于自己學習,自由學習,學生不能亂作為,主體作用不能被異化,而是發自內心的讓每一個孩子在學習中找到群體的歸屬感,在這個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一種角色,并在為自己扮演的角色去努力。所以師友和小組之間在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一定記得在靜靜地傾聽中理解和欣賞別人的不同意見,學會善于從相互交流與傾聽中開闊自己的視野。“聆聽”或許時有靜默,但卻活力無限,精彩紛呈。
“說”是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智力的綜合體現,需要高尚的情操、淵博的知識、豐富的聯想、縝密的思維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現力。我一直在貫穿一個理念,在課堂上“不怕說錯,就怕不說。”記得在講授《記承天寺夜游》時,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探究閑人之魅力”,在補充了一些蘇軾的資料之后,小組先討論:如果給這個“閑”字組個詞來分享你的體驗,你會組什么詞?
生1:閑適,清空了世俗名利與個人得失得“寧靜”“空靈”與“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靈的“大自由”、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生2:悠閑,然于現實生活的“悠閑”,看到了蘇軾那坦然真誠的自得與自賞。
生3:閑情逸致,在一個月夜,能與朋友散步,賞景,源自于作者那顆處逆境而不悲憂、化苦難為詩意的“閑人”之心。
生4:閑置,因為作者被貶官,不得簽書公事。所以是“閑置”在家……
面對學生不同層次的見解,我及時地點評、引導,尤其是一些預設不到卻又極有見地的發言,及時評價與鑒賞,總結歸納點撥之后,讓學生再讀“閑人”一句:一聲“閑人”,幾分 !幾分!幾 分……學生這個時候更能體會蘇軾那復雜微妙的心境了。
一張嘴、一本書、一顆心,在探究演說中,師生以開放的心態、靈活的方式,產生“心靈的共振”。
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體驗探究性學習更離不開“素讀”,擯棄繁雜的點綴,讀得明明白白,讀得情真意切,讀得融會貫通,讀得物我兩忘。“素讀”在這里包含“有聲地讀”和“無聲地讀”。
“有聲地讀”顧名思義就是發聲,最集中地體現在分角色朗讀和有感情的分析讀。《河中石獸》這篇文言文中,講學家和老河兵在尋找石獸時都笑了,但笑的意味不同,這是一個能夠分析出人物性格的興趣點。于是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笑”字前填一個字,并通過分析讀出感覺來,紀曉嵐文字的藝術伴隨著語言流淌,叩擊著學生的心扉。
“無聲地讀”指的是批注評點式閱讀。真正的語文課堂,學生需要一段靜靜閱讀文本的時間,一個自我感悟沉吟的過程。如《吆喝》的授課中,重點放在對文中吆喝的品讀中,因為蕭乾先生寫了很多的吆喝,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吆喝進行批注式閱讀,學生親近文本,沉浸于文本,參悟文本之后眉宇間流露的會心的微笑,是課堂最美妙的風景。于是,文本里那靜靜的文字因真情的素讀而呈現出本有的溫度與動感,或淺顯,或深厚,簡單的心靈因此變得豐盈與潤澤。批注完之后,讓學生分享再讀出感覺。從“找吆喝”到“品吆喝”,再到“喊吆喝”,充分調動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寫,就是語文課堂上能夠騰出點時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靜心表達,直抒胸臆。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課文閱讀達到“憤”“悱”狀態時,應及時讓學生充分表達。這就是“款款的表達”。這時,教師“守口如瓶”,學生奮筆疾書,課堂即成了一個無聲的美好境界。通過靜寫來理清思維,記得在 《濃淡相宜·疏密有致——記敘文的詳略處理》的比賽課中,在學習完詳寫的方法之后,讓學生“病文會診”,用學過的詳寫方法選擇一段進行詳寫。沒想到,這是課堂最出彩的地方,在靜靜的寫作中,學生寫下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從指尖流出的智慧讓學生一下子沉浸到寫作的美好境界,這樣的“靜寫”使語文課堂擺脫了浮躁,在靜寫中學生的心靈變得更加細膩、深邃。
總之,運用好語文教學的這四樣絕活,不僅指向知識的傳承和構建,而且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與提升、人格的健全與發展。而我們老師只需要當好課堂的導演:創設體驗探究的情境,以學定教,適時給予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