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程
(鄭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2019年3月18日,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會上高度評價了思政課教師隊伍在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方面的重大作用,并明確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眾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有些瀕臨滅絕,有的甚至已經消失在漫漫的歷史長廊中。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與發展這一極為嚴峻與現實的困境。因此,作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學生迫切需要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如此,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有可能保持生機與活力,并繼續滋養我們每個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崇尚教育,注重教化,以文“化”人,以文“潤”人,其中蘊涵豐富多彩的適合幼兒教育的內容,是我們全面實施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的幼兒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也是我們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的資源支撐。
按照《意見》的要求,應瞄準幼兒教材這一重點,豐富原有的保教課程內容,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貫穿于幼教和啟蒙教育各領域和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及時將原有中華優秀文化的零散游戲項目系統化、課程化,從而提升課程的質量和容量;另一方面,對一段時間以來從國外引進的大量的西方文化內涵的游戲、課程要有所鑒別。這些引進固然在一定程度滿足了幼兒園保教的需要,但往往摻雜著明顯的西方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客觀上阻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幼教領域的培育,個別內容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侵犯了我國的教育主權。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載體,其自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自己所教育的學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想在思政課中對學生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課教師首先應當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做一個保護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如書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美稱,其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諸多美學理論,閃耀著眾多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我自身就專門學習過書法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益頗多。而學生在目睹我所寫的一幅幅書法作品以及帶有書法特色的工整、美觀的板書之后,其也會從中感受到書法作品的底蘊與美感,也會萌發了解書法、接觸書法、學習書法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的意識,并能很好地落實到自身的學習實踐活動之中。
教學實踐表明,處于幼兒階段的孩童,無法理解較為抽象的事物,而更容易通過感知去了解世界。因此,幼兒教師應以幼兒的這一認知特征為出發點,借助講故事的方式,在教育活動中間接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這樣既能有效地在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亦能保證幼兒不會感到枯燥。
如筆者在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便充分借助了講故事的方式,讓幼兒體味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中間,筆者向幼兒講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從而向學生傳遞了古人團結友愛的美好品德。如講解“千里送鵝毛”的故事時,則向學生告知了中華文化中關于“禮義”的真正含義。通過故事來揭示道理,并使道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軌,對于傳統文化的融入而言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華文化雖然是一體的,但從古至今都是多元的,即所謂多元一體。推進幼兒傳統文化教育,同樣也不應該千篇一律、千園一面,而應當、也可以因地域風俗之差異而制宜,因園所稟賦之特色而制宜,以此來實現幼兒傳統文化教育與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對接互動,實現園所課程文化、保教文化和整體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彰顯幼兒園特色內涵的豐富與多彩。如南國水鄉,就可以利用區域的水草資源,挖掘開發與自身地域文化相關的曲水流觴、龍舟競渡、傳統編織、竹竿舞蹈等充滿水鄉澤國情趣的韻味項目;北方四季分明,物候豐沛,就可以多設計踏青游春、仲夏撲蝶、金秋收獲、玩雪賞梅等與自然季節吻合的趣味活動。鄉村的幼兒園,取地利之便,可以多開發與種養殖相關的富有農事文化特色的課程;海濱的幼兒園,可以開發得天獨厚的海洋文化相關游戲;卜居鬧市,可以著力挖掘與環保節約相關的傳統文化項目。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專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課程實踐是當前學前教育專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一種探索與嘗試,希冀能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學前教育專業主干課程的融合,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培養忠實的傳承者、示范者和推動者,為新時代學前教育事業培養優秀的建設者與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