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霞
我國社會存在如下認知:語文固然重要,但屬于“差不多”的學科。原因在于,在各級考試中,語文成績不會太高,也不會特別低。由此造成的現象是:相較于數學、物理等科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投入的精力遠遠不足。實際上,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成績。
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可以總結如下:
第一,世代相傳。盡管在秦朝、南北朝等少數幾個歷史,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中斷,且由于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作祟,導致一些典籍遺失、歷史真相被篡改,但整體而言,我們的文化從未斷流,包含《史記》《三國志》在內的典籍仍然具備極高的歷史價值,能夠如實反映中華璀璨的文明。
第二,民族特色。中華傳統文化具備極高的包容性,不僅包含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諸多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傳承至今,成了文化瑰寶。
第三,歷史悠久。廣義上的中華傳統文化擁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經考證,具有明確典籍印證的文明可追溯至商朝初年。總之,我國的文化經得起歷史考驗。
第四,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是其他文化不能比擬的;而在“深度”一項,時至今日,如《易經》等典籍仍然具有高深莫測之感。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時不時地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抓住精髓,能夠全面增強其民族自豪感,進而正確看待語文學科并自覺地學好語文。當中學生真正融入傳統文化,感受歷史、文明的魅力時,學生的感悟能力將會提升至新的“境界”,進而在語文學習中展現出不一樣的面貌,真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真諦。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圍繞“文章意境”“感悟作者情懷”等開展教學工作時,往往不會收獲理想的效果。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在于,缺乏傳統文化的指引,學生的思想基本停留在表層,加之生活閱歷不足,無法與文章、詩詞的創作者產生共鳴,導致教學質量長期無法提升,但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學方法不當。有效方式在于將課堂教學與文化類電視節目相結合,滲透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增強感悟。應用此種方式,可首先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帶動語文學習成績全面提高。比如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借助音樂賞析詩詞,并聆聽他人對文學作品的感悟,進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如八年級下冊教材中納入了詩仙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該詩從頭到尾均為“名句”,要求學生全文背誦并默寫。在一般的認知中,該詩是李白少有的提到“愁”的名篇,但詩的整體意境仍然以“灑脫”為主,體現了李白的瀟灑和樂觀。對于絕大多數八年級學生而言,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幾乎“不知愁為何物”,故在理解該詩時存在一定的難度。基于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集中收看由阿魯阿卓及山風組合對該詩的改編版。整首作品全程保持輕快的旋律,并未體現出一絲一毫的惆悵之情。當唱到“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時,阿魯阿卓身為少數民族的豁達天性顯現無疑,仿佛在那一刻,她與李白產生了共鳴。當學生伴隨音樂感受詩詞時,必然能夠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之上,背誦默寫將不再具備難度。
閱讀與寫作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由于學生缺乏閱歷,導致無法在心靈層面與作者實現“交匯”,筆下無法呈現出令人動容的文字。因此,通過合理講解故事的方式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提高自身的積累,是一種可行性的方式。比如人們雖然熟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對此種說法究竟描述了什么,均缺乏足夠的認知。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期間經常地引導學生進行今古對比,更加深入地感受現代與古代在文化層面的巨大差異,進而通過轉變思維認知,實現教學水平的提高。
基于五千年燦爛文明形成的傳統文化盡管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出現了中斷,但整體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時至今日,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仍然能夠起到指引作用。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而明確語文的魅力,贏得當下,暢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