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明
口語交際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訓練。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幾年來,全國各地的小學也都開設了口語交際課。但是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卻相當低。下面結合本人幾年來在農村小學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對培養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我所在的農村小學的學生是來自各地的不同民族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從小都使用本民族語言(少數民族語言),入學后才開始接觸漢語言,開始學會應用普通話來表達。他們的思維方式基本是先用本民族語言進行思維,譯成漢語言來表達,這種方式顯然很費力,所以,他們的口語表達往往言不由衷。
教學中,我們常看到有些學生在日常交往中,能和個別同學滔滔不絕地交談,可是,一旦被教師提問時,就會說話不清楚,或無法表達。這是因為農村小學的很多學生都沒有受過當眾發言的訓練,他們害怕單獨說話,更不愿意當眾發言。
農村小學的不少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交往,更不愿意拋頭露面,平時很少和同學交談,所以,讓他當眾發言,就會感到很困難。
有些學生謙虛、謹慎,讓他們當眾發言,他們往往會擔心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或者自己講不對,會當眾出丑,引起同學的嘲笑,所以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往往顯得吞吞吐吐,面紅耳赤。
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在具體情境的實踐中培養出來的。沒有具體的情境,學生就不可能承擔有實際意義的實際任務,也不可能有雙向互動的實踐過程。所以,教師應經常有意識地在課堂內外創設多樣有實踐意義的交際情境,讓學生參與,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課文是讀寫訓練的范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好“例子”。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一源泉,對課文內容進行創新性的拓展和延伸,滲透到聽說訓練,把聽說訓練、理解內容、思想教育和課后作業聯系起來,創設口語交際情境。如讀《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在學生理清脈絡,了解西沙群島的特點的基礎上這樣進行延伸:“同學們,如果你是個導游,你打算怎么向游客介紹我們的‘西沙群島’呢?”先指導學生注意一些禮貌用語,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試講并適當指導,最后再創設到了西沙群島的情境,讓學生上臺來介紹,并進行評議、總結。
教材中編排的口語交際訓練內容都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在第五冊課文當中就有讓學生互相交流在金秋時節做過的事情,從中感受到的快樂。這個話題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秋季的豐收,豐收所帶來的喜悅只有在農村當中才能體會得更加深刻。有的學生深入過其中,親身體會了金秋時節這幾個字的分量,所以能夠敘說清楚。在敘說的基礎之上,回憶自己在以往的秋季做過什么事情,是個什么樣的場景,有什么樣的心情,然后分組或全班交流。這樣無拘無束的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也豐富了他們的語言寶庫,培養了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口語交際訓練要經常化,應設計多種符合農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加強學生生活感受、生活積累,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可設計日常用語、日常會話、接待客人、打電話、問路、購物、采訪等生活情境。比如,可以設計“來鄉村旅游”的情境,向別人問路,另外學生就可以趁機回答并介紹自己的家鄉。學生在這些情境中進行口語交際,不僅能提高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豐富了生活經驗,積累了日常用語。
口語交際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應滲透學生的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各個生活環節。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培養他們健康的情趣及美好的心靈,高尚的情操。教師只有準確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創造寬松、愉悅的交際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更好地激起他們交際的欲望。同時教師要細心捕捉生活中的說話點,抓住一閃即逝的機會,及時組織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