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瑞勝
纖維藝術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基本上家家都擁有纖維制品,在現代化社會中,人類給大自然帶來的破壞程度日益加深,在環境被污染的形勢下,科學技術發展生成更多的冷漠元素與不信任元素,返璞歸真的理念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初中學生在生理與心理變化的關鍵階段,繪畫由符號期轉變為寫實期,對應的動手操作能力隨之提高。在初中階段的美術課堂教學中,纖維藝術廣泛的存在,學生通過生活中能夠利用的材料,如廢報紙、樹枝和舊衣服等完成藝術創作,便于強化學生環保意識,在增強學生美術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
(一)便于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在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纖維藝術的制作,能夠調動學生感覺器官,學生欣賞藝術家精美的作品,喚醒學生創新意識,學生打破現有藝術題材的局限性,探尋自身成長相適應的美術創作方式,并切身為藝術的引進促使學生全方位思考,更加專注地進行自我展示和自我表達,提高學生對美術課堂的參與程度。
(二)便于體現美術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在纖維藝術的創作過程中的學生學習的材料興趣廣泛,不僅可以是樹枝和繩子,還可以是舊衣服與塑料瓶。創作方式表現出自主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拉近美術學科和生活之間的關聯。在學生制作纖維藝術時,能夠感受到動手實踐的美妙和歡樂,學生通過眼睛和心靈思考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在大自然中尋找美的內涵。
(一)觀察民間藝術品,激發學生設計意識
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纖維藝術教學的有效性,可結合民間編織以及纖維藝術的內涵,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民間編織工藝的技巧,加快民間美術的傳播效率。組織學生分析,纖維藝術作品與民間藝術品的制作手法,學會觀察和研究,加深學生對纖維藝術的了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在學生欣賞纖維藝術作品之后,教師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挑選多樣化的編織表現方式,啟迪學生思考,帶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不同材質帶來的影響與表現形式,針對性地進行纖維藝術制作。如在學習《紙雕塑》過程中給學生呈現民間精美的藝術,刺激學生眼球,給學生闡述纖維藝術的內涵,調動學生學習意識和探索欲望。
(二)關注環境保護,強化學生合作能力
初中美術教師可選取學生身邊可見的纖維材料進行創作,利用繩子、塑料瓶等材料拓展學生思維,給學生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的感受。教師要關注學生美術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站在理性視角下進行創作纖維藝術作品,結合立體主義或者抽象主義理念,確保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充分感受纖維藝術創作的過程。選取的學習主題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學生之間形成學習共同體,互相幫助與合作,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合作能力。
(三)體現建構主義的診斷性,激發學生換位思考
在學生制作纖維藝術作品之后,教師要及時開展點評環節,通過自評、互評和他評的形式組織學生多個角度反思作品,對自我纖維作品進行診斷,突破學生創作思維的局限性,這樣學生了解自身美術創作存在的問題,針對性解決問題與完善自我。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關聯具體生活,組織初中學生開展義賣活動,要求學生扮演售貨員的身份,對學生組織能力進行培養。在課堂上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纖維作品銷售活動演示,學生會更為深入地介紹自己的產品,學生之間換位思考,引起美術思維之間的碰撞,提高學生情感體驗效果,更好地開展初中美術教學活動。
綜上所述,一些藝術作品的材料均是生活中普通的物品,甚至是丟棄物,藝術家通過這些材料對藝術和生活進行表達。美術是一門具備審美思想的科目,教師應該強調學生進行自我個性表達,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引進纖維藝術過程中,提醒學生主體地位,帶領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把纖維藝術融入初中美術課堂的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美術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滿足新課改背景下美術教學的發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