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春
在黨十九大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民族的內核”。我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的積淀,成為推動民族發展的重要動力,站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學教師應該承擔起宣傳傳統文化的責任,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
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傳承的源泉,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后,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早已經印入人的腦海里,是激勵學生前進、發展的重要源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語文課程在宣傳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并探索培養學生的成長的新方向。例如當學生對學習感到疲倦時,教師可以用《孫權勸學》闡明讀書的重要性;當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可以通過“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激勵學生戰勝困難等。除此之外,京劇、書法、民間藝術、節日等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傳統文化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值得學生探索、學習。
在初中語文的德育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并將其作為完善課堂教學路徑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在劉禹錫的《陋室銘》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個富有古風氣息的房間,此時學生的注意力被多媒體設備吸引,房間內的陶瓷、家具等都體現著古代高超的工匠工藝;之后畫風一轉,顯示一個荒涼的房屋,并要求學生思考:“你們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生活嗎?”學生紛紛搖頭,此時教師開始引入書本內容:“可是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大詩人面對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也能表現出自然自得。”此時教師開始將課堂內容與《陋室銘》結合在一起,帶領學生了解劉禹錫在面對惡劣生活條件下心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體現了作者豁達的胸襟,值得欽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利用傳統家具文化吸引學生注意,再通過強烈的情景對比,充分激發了學生對“陋室”的關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學習效果良好。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習興趣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意義重大,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完善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很多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印象很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從學生的這一特征入手,將傳統節日作為教學的重要突破口,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方向。
例如在魯迅的《社戲》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地區以及當地的民俗節日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社戲》中的戲曲結合起來,以戲曲為傳統文化突破口,并圍繞書本內容,與清明節、祭祖文化等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通過適當地介紹當地的自然風俗習慣,激發學生對書本內容的興趣。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以教師在教學期間就必須要從教材出發,在了解教材中的有用信息之后,通過對教材的挖掘,探索傳統文化運用的新路徑,將教材視作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通史”,使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傳統文化。
例如我國古代具有燦爛的建筑文化,包括北京故宮、沈陽故宮等都是我國古代建筑物技術的代表,那么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在講解《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等課程時,就可以將這些古代著名建筑物結合在一起,并結合多媒體設備來展示各種建筑物的外觀、造型,帶領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上述教學,學生不僅對傳統建筑文化有正確理解,也能舉一反三,了解《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等課文,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讀寫結合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形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運用讀寫結合的模式,使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點內化,并真正領悟到傳統文化的內涵。例如在學習諸葛亮的《誡子書》時,為深化學生對這篇優秀古文的理解,教師在講解課文之后,可以要求學生寫一篇讀后感,不僅要講明《誡子書》中講了什么,更要表明《誡子書》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內化傳統文化。同時在部編版教材中,課外閱讀延伸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可根據課外延伸內容,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優秀古文。例如當學生選擇《三國演義》后,教師應布置任務,要求學生了解《三國演義》中對人物的刻寫,并仿照《三國演義》深入介紹幾名本班級的同學。這樣學生在學習古文的同時,也能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
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實現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這樣才能滿足未來教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