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峰
改革開放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進一步落實,使石牌制得以重構,石牌領頭人和村民共同草擬規約,與全體村民共同協商,以村規民約的形式訂立新石牌,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加入調解處理民事糾紛、維護民族團結、經濟管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等新的內容。因此,研究廣西金秀瑤族石牌習俗保護現狀以及保護計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有利于發揮習俗的價值,并保障習俗健康發展。
1.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國家法律強調的是普遍性,而石牌習俗是依據瑤族的社會生活習慣制訂的,是當地的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融為一體的民族習慣法,是依靠村寨輿論、鄰里評價和習慣心理的譴責來共同制約而形成的倫理道德文化,具有極為突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
2.共同協商特征。瑤民通過石牌會議協商制定石牌條規,處理村寨事務;石牌之間互不干涉,各村寨之間甚至大小石牌之間通過協商的方式調解矛盾糾紛;石牌領頭人之間亦互不統屬,管轄的范圍明確,也是通過協商維系村寨之間 的合作、規范村寨關系。
3.時代特征。石牌習俗的存在和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有關,社會安定石牌就少、社會混亂石牌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立的石牌取消了傳統的打擊匪盜竊賊,注入了民族團結,發展生產的新內容,與時代發展相符。
1.歷史價值。瑤族石牌習俗歷史悠久,是瑤族特有的習慣法和村規民約,在瑤族實現社會自我管理、促進生產發展、維護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少數民族習慣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2.文化價值。瑤族石牌是大瑤山歷史社會的真實反映,雖是民規民約,但石牌律和石牌“料話”的內容涉及瑤族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心理、風俗、宗教等方面,是傳承瑤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對研究瑤族社會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3.社會價值。利益表達是瑤族石牌習俗的基礎,石牌習俗通過加強瑤族村寨的利益表達與利益集合來促進民眾自覺參與和遵守,研究瑤族石牌習俗,為發展和完善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村民自治、促進基層民主建設,服務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借鑒。
第一,設立自治區級瑤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將瑤族石牌習俗納入保護范圍,作為整體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評定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并每年撥付傳承人傳承經費。
第三,給予項目經費用于支持金秀六巷鄉六巷村開展石牌習俗活動。
第一,金秀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強自治縣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對瑤族石牌習俗等六個項目進行重點保護。
第二,全面普查并重點調研收集整理瑤族石牌習俗的各種資料,基本建立并完善檔案資料。
第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人員多次深入六巷鄉對項目進行拍攝和研究,恢復六巷鄉六巷村石牌習俗活動場景,重點收集整理了項目和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實物、套路等相關文字和影像資料,補充檔案庫。
第四,縣博物館收藏石牌11塊,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塊:二級文物3塊;三級文物9塊。
第五,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針對瑤族石牌習俗等非遺項目開展了系列保護工作,建立起了有關的保護計劃,并有示范保護村、示范基地等工作方案持續。
第六,申報石牌習俗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進一步全面深入細致地開展普查工作,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尚未發現的石牌及石牌“料話”等材料,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深研、歸類、整理、展出或存檔,完善“瑤族石牌習俗”數據庫建設。
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傳播活動,完成《瑤族石牌習俗》專題片和代表性傳承人紀錄片的拍攝工作。
建立六架村、六段村、將軍村、滴水村、六巷村5個石牌習俗示范保護村,以及建立金秀鎮、六巷鄉2個石牌習俗傳習示范基地,實行重點保護,并在基地舉辦培訓班。
為應對當前瑤族石牌習俗項目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的情況,加強人才培養,舉辦3期培訓班,培養出能單獨宣講料話的石牌習俗傳承人才3人。
聘請專家牽頭撰寫文稿,出版書籍,將石牌習俗的研究成果及專題片作為民族文化教材,在學校和社會傳播,讓學校、社會更好地了解大瑤山的社會歷史,弘揚石牌精神,維護石牌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