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瑾
(重慶市渝中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渝中區 400000)
近幾年來伴隨著各國全球競爭的加劇,為了進一步地明確職業教育的重要性,2019 年2 月13 日,由國務院首次印發的對職業教育重要地位的重要文件,也即《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還提出了二十條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其中,第八條明確指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
教育部再三強調在職業學校推行學分制,然而由于教育觀念、教育體制等因素制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很多學校只是停留在理論學習層面,或因種種困難而中途夭折。就目前各職業學校開展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結果來看,真正完成職業學校從“學年制”到“學分制”的轉變,仍然需大量實踐探索。
目前,職業學校對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實行學分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較少。從短期的實踐情況來看,以某中職院校汽車運用及維修專業技能學分制的實際推廣情況為例,主要問題是院校管理水平、教師業務能力以及學生自我認知方面存在較大障礙。
中等職業學校是以為社會輸送人才為最終目的,因此畢業生的職業技術素養和能力是判斷教學水平的根本依據。相較于學年制相對固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學分制的教學內容更加多樣,教學方式更加靈活,這就要求學校部門必須規范管理制度,上下協同。然而,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現行管理模式仍是學年制管理。
教師是實施學分制教學模式的主要參與者,對于學分制的實際執行效果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從目前的執行情況來看,教師在業務能力方面仍然存在欠缺,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的表現:
1.教師對學分制管理認知有限。相較于學年制的駕輕就熟,教師對學分制管理相對陌生,對執行方式、執行路徑、實施過程存在較多認知盲區;2.教師知識結構、教學方法、管理水平在學分制實施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適應性偏差,尤其在動態管理、聯動管理方面,對教師執行水平束縛嚴重;3.教師知識轉化能力仍顯不足。學分制要求教師對內精深學科內容,對外洞徹學分制前沿動態、熟知學生基本情況,以便給出指導性學習意見,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教師仍難以達到要求。
學分制管理實現了學生由“被動學”到“主動學”的轉變,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然而,中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了這一轉變過程很大可能需要更長的過渡期。中職院校生源是以注冊招生的學生為主,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相較于高級中學學生文化水平分布情況,中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個體差異更加懸殊。
中職院校應深入挖掘和持續研究,豐富學分制教學的理論依據,明確學分制管理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分析問題,給出具體解決方案,為中職院校實施學分制的實踐教學拓展思路。通過針對性學生教育教學實驗,洞察最適配學校學生的方法、方式,有利于學校教學與社會教學的無縫對接。中職院校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想要學習的技能項目,體現個性化學習特點。除技能學分外,還可通過增加獎勵學分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積極性,例如學生參加市級及以上技能競賽受到表彰后經學校審核給予的學分,由學校認定的校級技能競賽所得的學分和勞動部門組織的技能鑒定等級所獲得的學分等。
在每個技能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技能操作完成情況和作業任務完成情況,給出相應學分,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只要達到規定技能學分,就可以獲得相應課程的成績,技能學分是學生獲取學分的主要渠道。對比學年制,學分制對老師教學質量要求更高,老師必須在掌握基礎知識上,進行廣泛性的知識汲取、閱讀,著力提升專業化知識水平與綜合水平,拓寬知識視野。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院校應主動為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搭建可持續平臺。
要重視中職學校學生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差距大、成績失衡等特點,正視傳統教學難以滿足學生學習、個性發展需要的現實問題,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自身學習適應能力。技能學分制是在傳統普通學分制的基礎上,根據國家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各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課程體系中專業技能課分解為若干技能學習項目,根據每個項目的特點、內容、學時、難易程度等因素合理分配和確定技能學分分值。可由政府牽頭,形成以企業、院校在內的多維度專業技能學習、考核與成長平臺,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近年來,我國職業技能人才需求日漸增多,國務院及教育部推動的以技能學分制為代表的多種教學模式在各大中職院校開展了廣泛試點。從目前情況來看,技能學分制作為其中備受關注的教學模式,呈現出了目標性強、指引性突出、教學效果提升顯著的特征。文章通過對某中職院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技能學分制的實踐應用分析,剖析其中問題,同時提出相應優化建議,以期拋磚引玉,為技能學分制進一步的應用推廣起到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