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慶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文化自信”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中,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的核心體現,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
黨對高校工作的絕對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黨委要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高校各級黨委書記和有關部門黨組書記要多到基層走走,多同師生接觸,回答師生關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分為三個層面,國家層面要求高校培養當代大學生應具有國家意識,時刻把“四個意識”放在學生心中;社會層面要求高校教育學生要做到自由平等,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貼近學生,要在當代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注重共性管理,全面普及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治意識;個人層面要求高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愛校、誠實守信精神,全面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校是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充分發揮高校在思想政治建設中的引導和引領成為重要任務。遵循思想政治、教書育人、學生成長規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要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要更加注重文化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網絡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大學生了解社會、鍛煉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新陣地,現階段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成為宣傳思想的主媒體,高校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平臺,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全面加強宣傳文化自信,全面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使文化自信全面深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高校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
全面依法治國,高校也在實施全面依法治校。文化自信促進法治文化,法制文化又促進了高校依法治校,所以文化自信促進高校依法治校、法制育人。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高校是社會的縮影,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依法治校,建設法治和諧校園成為了近年來高等院校的重點建設項目。依法治校是推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同時亦是推進教育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國方略的體現,也是學校穩定發展、實現和諧的重要保證。
高校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依法治校為載體。把法制和德制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推進高校法治文化,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法律文化體現普法、懂法、愛法、護法,而道德所強調的仁義,誠信,博愛,廉恥等觀念,為法制教育提供價值導向。道德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法律的評價標準與推動力量,法律又在約束力上高于道德,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高校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學生心理問題存在兩種缺失,一種缺失表現為學生心理的失衡,另一缺失表現為對法律的無知或法律對其不具有約束力。通過法制教育,使大學生了解如何去管控情緒,如何排解憤怒,如何用最恰當的方法解決心理問題。通過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讓大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避免情緒失控,遵守規章制度,遵紀守法。最終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及自我保護的能力,樹立自強、自愛、自尊、自律意識,自覺抵制違法行為影響的目的。
法律教育應當是高校教育的一門必修課,不僅要求大學生在校必須掌握一項基本課程,還應該開展畢業生就業的法律指導,通過相關法律教育指導,幫助畢業生畢業后在社會上少走些彎路的同時更好地適應社會。
堅持文化自信,能夠讓高校這支隊伍始終保持清醒的文化定力,使其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夯實自身的文化功底,充分釋放以文化人、以德服人的育人功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高校校園文化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高校校園文化要以建設校園政治文化為靈魂,建設校園道德文化文基礎,建設校園學術文化為核心,校園文體活動為助推,通過深入開展校風建設,大力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積極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等途徑,大力建設和諧文明法制自由的校園文化。
文化自信促進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校風有利于大學生人格的形成和構建,優秀的校風有利于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優秀的校風有利于大學生習慣的養成,優秀的校風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優秀的校風不僅能夠使學生得到長遠的發展,反過來通過文化傳播作用的互動,提升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從而加快學校自身的發展。
學風是高等學校辦學思想、人才培養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思想品質、學習態度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及高校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學風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自信能夠使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學風,能夠建立優良的校園學習氛圍,幫助廣大學生樹立起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形成堅持真理、大膽創新的治學精神,嚴謹求實、刻苦鉆研的治學態度,知行合一、科學規范的治學方法,逐步使高校學風建設由規范要求向習慣養成轉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力爭出工作新特色,出學生新典型,出育人新經驗,出工作新成果。
新時代引領新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文化。高校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做好高校法制教育,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銳意進取,埋頭苦干,在學習中做文化自信的真心傳播者、在教育實踐中做文化自信的堅強組織者、在創新工作中做文化自信的自覺踐行者,譜寫新時代下高校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