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璐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0031)
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開創對于培養優秀的大學生意義重大,其中主要關注的便是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在各大高校中構建“大思政”格局,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實效性,另一方面要科學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相關課程。
但是目前相當范圍內的高校課程還沒能與思政課形成科學的、良性的協同關系,主要表現在:沒能正確認識到知識傳播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不理解“課程思政”內在含義,在自身的課程上生搬硬套,導致了課程目標的偏離,教學效果不理想;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的存在,為了“課程思政”而“課程思政”,沒能處理好育才與育德之間的關系。
作為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開發具有較高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與《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對該門課程的定位高度契合。“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符合這一定位: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從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思想性。
第二:具有受眾面廣、持續時間長的優勢。《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在全國高校范圍內的開課時長雖有差異,但基本實現了大一全年的覆蓋;此外作為公共基礎必修課,該門課程的受眾面最廣,可以保證廣大高校學生接受“課程思政”教育的持續性。
第三:語言類課程便于結合思想教育開展。《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課程,其授課內容多數是語言知識與文化學習,題材涉獵廣泛,也比較容易與思想教育類題材結合,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自信和優秀品格。
《大學英語》課程應該充分認識到信息時代發展趨勢,能夠運用互聯網+的特色,進一步優化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深入挖掘英語語言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做到知識學習與價值觀塑造齊頭并進,另一方面能夠將線下課堂與線上課堂相結合,促進教育的最優發展。
第一,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特色課程的課程標準設置,能夠科學地、客觀地分析《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在其前導、后續課程中的性質與定位,積極探索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力爭打造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有擔當精神的合格大學生;
第二,完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材的編寫。在現有的英語教材的基礎上,合理發掘其優勢,廣泛收集歷史、政治、哲學、經濟、文學等各方面的素材,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結合自身學生的現有基礎,自編符合國情、校情的校本教材;
第三,開拓課程設置的廣度與深度。首先要打破空間局限,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來支持傳統課堂教學,其次要打破時間局限,實現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開設“課程思政”特色的英語選修課程,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家國情懷。
第一,在線下“課程思政”教材建設的基礎上,做好線上課程資源的準備,包括微課視頻、課程動畫素材、在線互動游戲、立體教材、電子課件、練習題庫、參考視頻等;
第二,進行學習平臺建設。根據目前的技術支持情況,將重點進行基于“藍墨云班課”的主平臺和“HTML5”手機微課件輔平臺建設。主平臺可以實現班課資源管理、成員管理、小組方案管理、作業管理、在線互動等多種形式;輔平臺主要依托移動設備,學習內容短小精悍、精彩有趣,可以提升學習體驗。在學習、教學、檢測等功能齊全的“藍墨云班課”平臺建設基礎上,將“HTML5”手機微課件建設作為有效輔助和及時補充,有助于實現更加科學、全面的多平臺線上支持系統建設。
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是符合教育規律、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應然之舉,在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線下教學資源建設的同時,發掘信息化線上教學的優勢,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是《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