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賽文
(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通過梳理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發展可以清晰地發現,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逐漸擺脫了以往單純服務社會發展的傳統教育模式,既不完全強調人的社會化發展,也不完全傾向于脫離社會的個人發展,而是從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雙重維度出發,既遵從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推動我國改革和建設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又充分考慮人的個性發展規律,把提升人性、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
人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必然面臨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教育是實現人的社會化的最好途徑與手段。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同樣也不能例外,不僅人的社會化需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產生的內在驅動力,由于人的政治需要作為個體在政治社會中的一種本能和自然反應,是個體存在必然的內在的規定性,因而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人們產生的不同政治化需要又在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發展。可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本身就具有滿足人的政治社會化的需求之義。由此,基于人們對不同社會意識形態觀念和政治文化理念做出的抉擇,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政治文化需求,進而從政治化角度實現對人們的社會化塑造、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團結和經濟的良性發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目的課題中應有之義。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國內新形勢和新任務,為切實增強人們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堅定人們的正確政治方向,滿足人們豐富多樣的政治文化訴求,從政治化角度實現對人們的社會化塑造,不僅要從國家價值維度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在于堅定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維護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定團結,從社會價值維度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在于通過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想、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及引導人們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實現對社會健康發展的推動和關照,并緊密圍繞國家價值維度與社會價值維度的這些重要教育任務,反復要求切實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的社會化需求來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目的,而且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教育,絲毫不回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從政治化角度實現對人的社會化塑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的發展具有濃厚的政治傾向性和社會指向性。它始終強調要堅持在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統一的基礎上,通過對人們進行政治精神文化的引導來實現人的社會化,增強不同階層和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歸屬感和政治認同感,保證所培養人才的政治方向,進而更好地整合社會思想,理順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保證社會主義方向,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與經濟的良性發展。
雖然人是社會的人,受到一定社會條件的制約,任何超越現實社會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人又不是被動的社會產物,而是能動的社會主體,能夠在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所以,就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來看,人與社會總是相互決定、互為條件的。作為特定社會細胞的個體人基于不同的利益訴求不斷為實現自身需求而努力奮斗,推動或抑制社會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們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而創造自己的歷史,卻不管這種歷史的結局如何,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影響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歷史。因此,問題也在于,這許多個別的人所期望的是什么。愿望是由激情或思慮來決定的。而直接決定激情或思慮的杠桿是各式各樣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動機,如功名心、‘對真理和正義的熱忱’、個人的憎惡,或者甚至是各種純粹個人的怪癖。”可見,現實的人的需求和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就是人的主體實踐的過程。
人類的一切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都必須立足于現實的人,必須圍繞現實的人的發展及其特點展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同樣也不能例外。由于“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滿足現實的人的需求和發展(理論教育的本體價值之所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推動人的社會化、促進社會發展理論教育工具性目的之所在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科學知識和社會輿論的產生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個體的人的需求與發展的基礎之上,因而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要真正掌握廣大人民群眾,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取得預期效果,獲得一種人們持久踐行的影響力,就必須把現實的人的發展放在首要和基礎位置,積極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否則,如果僅僅片面強調理論教育在促進人的政治社會化發展中的功效,而忽視實現理論教育的本體價值,使現實的人的需求和發展得不到充分滿足,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工具性目的就會失去基礎和保證,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避免地會墮落為革命的空談”。
改革開放以來,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目的性,從政治化角度不斷加強對人的社會化塑造、推動人的社會化發展的同時,并沒有忽視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沒有否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把個體簡單地視為社會機器上被動的螺絲釘,而是把人的現實需要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邏輯出發點,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遵循人的個性發展的自然規律,順應和滿足人的現實發展訴求。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發展成果的梳理和總結也不難發現,不僅提出“馬克思主義是好東西,但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帶來人民生活的改善,誰還相信馬克思主義?“對群眾提出和反映的問題,必須滿腔熱情地加以處理,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絕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簡單地對待群眾,激化矛盾”“把解決群眾思想問題和解決民生問題結合起來”等諸多重要論斷,將解決群眾的現實需要置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還緊密結合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的發展變化不斷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創新,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進行理論闡釋,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宣傳講授的內容集中投放到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上,真正做到關注需要、回應關切、答疑解惑。譬如,從“南方談話”的發表,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再到科學發展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確立等等,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始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為重點”實事求是、入情入理地向人民群眾闡述了新時期我國企業改革、農村改革和勞動就業等各層面實行的各項政策,講明了我國改革和建設進程中為什么會出現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及應該以怎樣的正確態度客觀地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等,從而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容以反映和體現人民群眾現實利益需求的新理論。這就使得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能夠從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出發,在保持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基礎上關注每個人的利益需求,使群眾從內心真正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幫助他們解決實際訴求、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科學理論,與他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從而切實增強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
現代社會中,伴隨現實生活的復雜多變性導致人性趨向多樣化發展,如崇高與平凡同在、善良與邪惡共存,情操高尚、舍己為人者有之,道德淪喪、良心泯滅者有之;甘于奉獻者有之,善于嘩眾取寵者有之……不同的人在展示人性的社會舞臺上演繹著不同的人性,教育在啟迪人性、加強思想引導與建構上的作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因此,教育特別是關涉到人的精神層面與思想層面的教育必須承擔起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認識與理解自身、去除自身缺點、發展道德人性、加強思想塑造與建構的重任。教育特別是涉及精神層面和思想層面的教育不僅應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應是一種人性啟迪和精神導向教育。具體至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這一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實踐活動,則更應該如此。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改革和建設的深入推進及人們主體意識的不斷覺醒,以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基于革命實踐的需要,強調“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斗爭的中心環節”把“是否符合社會價值尺度,能否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作為衡量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得失的標準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將人的發展掩藏于革命與建設的發展之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階級性、政治性和工具性替代人的主體性,因而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我國改革和建設的現實需要。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發展成果的回顧和梳理也可以清晰地發現,為全方位啟迪人性、推動人民群眾的全面自由發展,時刻遵循“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實現路徑展開積極的探索和構建。新時代元素的注入不僅促使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趨向生活化、人文化和立體化,彰顯出濃郁的民族氣質、民族品格和民族氣派,而且通過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念和社會主旋律,昭示價值、理想和信念,揭示生活意義、生存價值和生命本質,加強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導和建構,直接導向人的內心深處,促使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與生活中接受體驗、感染和熏陶,不斷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思考自身、認識社會、反思生活和提升人性,進而實現自身質的飛躍。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的發展是由人的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從政治文化教化角度特別是意識形態傳導的角度實施對人們的社會化塑造、加強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引導和建構,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歷史局限為基本起點,不斷調整、優化和完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蓬勃發展,確保馬克思主義的旺盛生命力,從而實現了政治化主導的社會教育與個體發展齊頭并進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