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市大高村中心校,河北 邢臺 055750)
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與家校共育活動相融合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關注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創新性,并且重視以尊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從而有效發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優勢,促進學生在家校共育活教學活動中開展自主性學習與主動性學習,并啟蒙學生語文思維發展,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家校共育活動時,應遵循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發展規律、發展特點,進而在最大化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素養,完善語文學科教學質量與教學體系,增強語文學科對學生思維發展的作用。
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之下,不單單是學校對學生學習上存在一定偏差上認知,家長對學生也同樣存在錯誤教育觀念。比如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要求孩子完成家長想要完成的事,而學習過程中更是要求自己孩子在學習上提升成績,卻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并且有一部分家長由于自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進而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實施和貫徹應試教育理念,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削減了學生興趣愛好,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調味劑,難以積極有效構建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無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樂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融合家校共育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家庭與學校中開展合理性與科學性學習行為。而且從另外一方面,通過家校共育教育方法,能夠進一步幫助家長更好的優化自身教育理念,去從孩子角度出發,增強對孩子的理解和交流,滿足孩子學習與生活需求,盡可能提升家校共育教育效果。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小學教育體系中能夠借助信息技術與信息手段完善教學結構,提升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與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內容時,教師便可借助信息技術來完善在線溝通與交流,使得家長與教師能夠在不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基礎上開展交流與溝通,并增強家長對孩子在學校學習情況的了解,也強化了教師在學生家庭學習過程中的學情分析,雙管齊下之下提升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有效性與積極性。
大部分情況之下家長對孩子的理解不夠充足,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難以與學生或孩子進行面對面交流,從而無法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而在小學語文學科與家校共育教學活動開展之中,小學語文教師能夠采取開放式教學方法,引導家長在教學活動中參與進來,并在參與過程中理解孩子學習情況與心理需求,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學生在家庭支持下開展自主學習思維與行為。
比如,在小學的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給予是快樂的》,而在這片文章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邀請家長與學生一同來學習,家長和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分享的意義所在,讓孩子具備有分享的意識。而這個文章的真正意義所在就是“勞動是幸福的根本,想要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就要做好自己的分內的事情”。而這片文章就能讓學生從根本的角度上理解,讓學生明白父母所給自己的一切,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幸福的真諦。
在開展小學語文學科與家校共育活動相融合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開展活動之前,了解與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家庭資源,并根據學生家庭資源來開展與設計家校共育的課程內容,從而盡可能最大化發揮家庭資源,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思維上的激發,有效提升家校共育對小學語文學和教學的作用。所以在開展家校共育活動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盡可能主動承擔與家長的溝通任務,并積極分享家校共育活動內容設計的初衷,與家長形成基本上共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家長參與到教學設計與評價活動之中,提升家長參與性,并在參與過程中更好的邀請家長定期觀摩教學過程。使得家長在理解語文學科教學活動宗旨中,更好的引導自己孩子參與到語文課程學習,保持一個家長與教師良好溝通的關系,盡可能完善家校共育活動的科學性、合理性。
比如,語文教師為了了解家長的意愿,便會運用調查表的方式讓家長進行填寫,但是這種模式缺乏有效的主動性,為了能夠改善這種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小學語文教師應主動尋找并解決家長所困惑的語文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