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第二十高級中學,遼寧 大連 116031)
陶行知說過“與生活脫軌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是一本活教材”。誠然,任何知識都脫離不了生活實際而獨立存在。任何科學也都是從大量的自然生活現象中總結出來的。生物的學習亦是。下面我們將從五個角度來討論生物學與生活接軌的方法。
課堂導入決定著學生對這節課的期待值與積極性。良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把學生快速地帶入到課堂情境中來,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效率。生活化的生物學科導入,顯然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例如,我們在將“植物生長素”的時候,可以引入向日葵隨著太陽光生長的生活案例,并向學生發問:“是什么支撐著向日葵不斷地追隨太陽光嗎?是向陽精靈,還是向日葵身體里面的物質呢?下面就讓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一奇觀。”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產生了對向日葵的研究興趣,等教師再引入植物生長素的相關知識的時候,也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我們要注意,課堂導入環節最重要的就是問題引導。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并非什么問題都可以起到這樣的功效。導入講究的是生活化場景的趣味性和問題的吸引力,缺少了這個前提,效果自然是難以能保證的。當然,我們可以應用當下新聞熱點話題來導入,例如,在講授“RNA”與“DNA”的時候,可以引入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話題,首先帶領學生解讀新冠肺炎病毒,再引入RNA、DNA 的概念。通過學生對新冠肺炎病毒的關注的好奇,打好課程的基礎。
生物就是解釋生命現象,加強對生命體構成和活動認知的科目。它在生活中的運用其實很多,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例如,我們每天需要攝入什么營養物質,缺乏某種營養物質會導致什么問題。我們的一些疾病是怎么產生的,又是如何被治愈的。在學習“遺傳物質”的時候,我們理解了“DNA”在遺傳上發揮的作用,理解了自己和父母的聯系。在學習“紅細胞具備攜帶氧氣的功能”之后,我們知道了為什么貧血的病人容易缺氧甚至產生生命危險。這些生活化的內容,貫穿了生物教學的始終。引入這些生活化內容,會增加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熟悉感,從而更輕松地理解、掌握、運用,這是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課堂中,學生是主體,發揮著主體作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設置問題和創造情景,讓學生自發地去討論和探究,發掘問題的根本,實現自己身的價值。例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時候,可以先用生活案例來引發問題“我們吃的咸菜,為什么一定要在放入足量的鹽分時才能研制成功呢?如果把咸菜泡在水里,它還能恢復以前的樣子嗎?”問題將學生引入到了生活化的情境當中,為了探究這一問題,學生們開始進行物質跨膜運輸模擬實驗的探究。他們把試驗中的“玻璃紙”想象成咸菜的細胞壁,然后開展模擬實驗,最終獲得研究成果。生活化的情境更易于學生理解實驗過程,如果只是直接低引入玻璃紙、燒杯、葡萄糖、水、食鹽等實驗器材,學生很難理解這些實驗過程究竟有什么作用。只有在生活化的情境當中,學生更能明確實驗的目的以及實驗的每一項工具的作用。生活化的情境,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最佳途徑。
生物新課標倡導學生應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指導學生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這就要求我們應用生活化的案例分析,加強生物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幫助糖尿病人分析食譜的方式來講解淀粉的水解過程。理解米飯和饅頭的攝入量要進行控制,才能保證血液中的糖分不會驟然升高。從這些案例中來理解“糖類”的概念。一邊學習知識,一邊解答生活實際問題,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的強大作用,也能讓學生增長生活經驗和生活技巧,促進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
雖然我們不提倡過量的作業,搞題海戰術。但是適當的作業在教學中是十分有必要的。生物課后作業的設計,出了通過習題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之外,也要加強實踐部分。用生活化的作業設計去吸引學生參與作業練習,強化生物學認知,提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了人體的內環境和穩態后,可以讓學生根據對自身機體的認識和生活經驗繪制人體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系統理解人體。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加強實際運用能力的良好方式。應該有意識地構建出生活化教學的意識,從課堂導入、教學內容、教學情景、案例分析、課后作業五個方面去與生活接軌,實現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