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第七中學,吉林 通化 134100)
引言:將職業教育滲透在生物教學中,可以增加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認識,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意識。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職業教育,培養學生就業發展觀念,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高中職業教育情況并不理想。學校為了提升升學率,將教學重點放在文化課教學中。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并可以根據自我認知,進行職業規劃。高中學校并沒有意識到職業教育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影響。職業教育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重視程度不夠。教育部門、學校、教師都沒有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明確的教學體系與課程設計[1]。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課程實施情況不理想,直接影響學生高考志愿填報。第二,教學要求不高。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教師會將知識點直接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校放低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只要教學活動開展就可以。此外部分學校職業教育僅在高考階段教學,對學生報考學習進行指導,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在不同教學途徑中滲透職業教育,使學生了解不同職業對學生的要求,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使其為自身職業發展努力[2]。通過職業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將教材知識點作為職業教育滲透的載體,引導學生知識點學習過程中,了解相關職業發展情況。職業教育與知識點的結合,可以豐富學生學習內容,同時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教學中,發揮教師引導作用,合理利用教材學知識點,使學生真正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例如,學習《人類遺傳病》時,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任務。假設你是一名醫生,一對青年男女準備走進婚姻的殿堂,為了保證兩個人未來寶寶的健康,兩人來到醫院做了身體檢查,通過咨詢發現女方是色盲基因的攜帶者,男方是白化病基因的攜帶者。根據以上結果你會向兩人提出什么建議? 建議依據是什么呢?學生經過分析后得到以下結論:白化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因女方不攜帶白化病基因,所以兩人的后代不論男女,都不會患白化病;色盲癥是伴X 隱性遺傳病,若以后兩人的孩子是女性,則不會患色盲癥,若是男性則有50%的可能會患色盲癥。建議:生女孩則不會患以上兩種遺傳病,若是男孩則需要進行進一步診斷。教師:說的沒錯,作為一名醫生,不僅肩負著救人治病的責任,同時也有保證人們身體健康的責任。若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需要學習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有一顆負責人的心,也就是職業精神,這樣才能夠在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以知識點為入手點,培養學生職業意識,為其高考專業選擇奠定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學生互換角色,引導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感受教師這一職業的不易。組織師生角色互換活動,學生需要重復教師日常的行為,備課、講課、總結。在課前,學生則是根據以往學習經驗,設計課件,學習教師課件中的優點,用自己的想法彌補教學中存在問題,優化課件內容[3]。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教學軟件,開展教學活動,讓其他同學能夠明白自己所講。這樣一來,教師可以從中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問題,同時可以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當學生體驗教師角色后,可以組織一堂分享課,讓體驗教師角色的學生說一說當教師的感受,將教育工作者工作中面對的問題展示出來,并說出自己對這一職業的看法。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加對教師職業的認識,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將職業教育內容應用課堂活動中。通過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加深對自己的了解。以《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為例,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問道:同學們,未來想不想成為一個農業研究者?那我們看一看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農業研究者?然后引進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袁隆平先生作為案例,讓學生了解他的成就,并了解農業研究者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通過問題引導,實現職業教育,培養學生就業意識。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知識,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角色,增加職業體驗。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感受不同職業的工作內容。以《種群和群落》為例,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以小組的方式,進行社會調研,了解種群、群落變化因素。通過學生社會實踐,可以體會到環境保護工作人員工作內容,同時了解其工作性質。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多種類型實踐體驗活動,為學生職業規劃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重視職業教育滲透,結合職業教學中存在問題,制定教學策略,通過與學科融合,深化學生對職業發展的認識,為學生就業發展奠定基礎。通過不同措施,使學生了解不同職業對人才需求,以此促進職業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