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庫車市第七小學,新疆 庫車 842000)
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瑰寶,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典詩詞不僅有著深遠的意境,且涵義深刻,短小精悍的篇章內(nèi)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理。古詩詞作品豐富,種類繁多,對小學生來說是很好的啟蒙教材。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進行古詩詞教學,能夠奠定學生古詩詞的基本能力,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智商。雖然大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可由于古詩詞作品自身特點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古詩詞教學效果仍無法盡如人意。本文著重從三個方面探討提高古詩詞教學效果的策略。希望能夠為當前的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古詩詞教育教學提供理論指導,進一步推進語文古詩詞課程改革。
被選入教材的古詩文皆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很多詩作背后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小學生由于其年齡的特殊性很難在課堂上長時間地專注于學習,若一開始教師便枯燥的串講知識點、重難點,學生無法維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加上現(xiàn)在很多孩子非常好動,一旦對課文內(nèi)容不感興趣,就會有各種小動作、或者走神或者同其他同學交頭接耳,影響其他人。如果在上課初始階段,教師便有意識地根據(jù)相關題目導入故事,便會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整節(jié)課都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比如在《贈汪倫》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重點故事情節(jié)給同學簡單講解一下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情誼。除了講述友情的古詩以外,還有講述親情的如曹植的《七步詩》中講述了曹植與他的兄長曹王的故事。這種用故事的方式導入,切合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用白話講故事的方法貼近小學生的情感和生活,能夠調(diào)動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解讀此詩的學習中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學會裸讀,裸讀就是教師在不依靠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讀者去讀。這就是教師最真實的感受,會讓教師對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一般有自己的理解的,往往會使我們的教學與眾不同。裸讀就是教師獨立備課,是自己的第一感受。而一開始就參考教材,教參怎么寫教師就怎么教,沒有自己的思考是不行的。要知道我們不是教材的搬運工,教參只是教師備課的一種可利用的資源。同時課件只是簡單的上課思路的提醒,課件應該是為我所用,而不能過度依賴,教師是教古詩詞,而不是教課件。另外,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再是過去的“教書匠”,教師同時是一位研究者。想要自己的教學有進步,一定要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是否符合當代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要一邊教學一邊成長,要注重反思。教學反思一方面在對日常的教學教育取得的成效給予肯定,積累成功的經(jīng)驗,另一方面也是在總結自己的不足,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自我批評,并且予以改正,使得自己的教學日趨完善。
整個小學階段可劃分為低(1-2 年級)、中(3-4 年級)、高(5-6 年級)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有差別,因此古詩詞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也有所不同,教師在安排古詩詞教學時也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段特點,合理側重安排教學。比如針對低學段的學生進行古詩詞教學時,不用過分強調(diào)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而應該將部分重心放在識字正音、夯實語文閱讀基礎之上,要分步驟處理生字,再反復閱讀,將識字貫穿在古詩詞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設計也要清晰明確,不宜過分發(fā)散,與學生的課堂對話也需更加活潑生動,從而能夠更好地貼近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中學段的學生,我們應當將課上識字和斷句部分教學時間縮短,更側重引導學生通讀古詩,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通過字詞釋義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產(chǎn)生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作者情感。而對于高學段學生,在古詩詞教學時則應該把大部分時間放在重點字詞的品味推敲和詩詞意境的深層感悟之上。比如優(yōu)秀課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師:我們一起來看全詩,想一想這每一句話圍繞了哪個字來寫?首先看第一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生:“淚”,這個“淚”飽含了詩人的喜悅和傷感。
師:為什么說是“喜悅”和“傷感”呢?這個“淚”又是從何而來的?這就要從這首詩的時代背景來考慮了。這首詩發(fā)生在持續(xù)了八年的安史之亂,人民流離失所,詩人也帶著自己的妻子兒女背井離鄉(xiāng),遠赴他鄉(xiāng)去逃避戰(zhàn)亂。所以當他收到這樣的好消息時,他的感受就是“淚”。
師:這“淚”里面有什么呢?再來看這樣一句詩:“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聽了這樣一句詩,你心里有什么疑問?
生:為什么白骨無人收呢?
師:這白骨很可能是戰(zhàn)死沙場的什么?
生:戰(zhàn)士、親人、朋友。
師:所以他想起了這場戰(zhàn)爭中逝去的人,能不流下這眼淚么?
這是一節(jié)六年級的古詩詞課例,在課上,教師并沒有安排字音字形的學習,也并未過于強調(diào)誦讀的次數(shù),而是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字眼的推敲,比如由一個“淚”字展開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使學生在腦海里想象出當時國破而山河在的戰(zhàn)爭畫面,同時,學生通過“淚”中為什么飽含喜悅與傷感,也深切體會到作者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進而對全詩有了深刻的理解。
結語:由于筆者的時間和能力有限,論文中對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研究還不夠深入,而所提出的策略創(chuàng)新性也有所不夠,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討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