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縣大洋鄉西大洋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數學教學生活化對推進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課改以來,在教育部門的積極推動下,在教師們的積極努力下,數學生活化已經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不乏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缺陷,諸如過于強調生活化而忽略數學味、數學生活化流于形式之類的問題等。因此,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活動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師們的實踐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需要長期進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版)》中提到:小學的數學教學需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教師需要能夠在生動具體的講解過程中將學生已經有的既有知識上進行拔高和發揮,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技能和新的數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建立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并應用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場景,勾起學生對生活的聯想,使其產生學習的沖動。比如在進行《比例》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時,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關于比例的問題。教師出示兩組比例:人的身高與腳底長的比是7:1,拳頭一周的長度和腳底長度的比例是1:1。然后告訴大家:“當我們知道了這些知識后,如果想到商店買雙襪子,我們無需把鞋子脫了來試,而只要用自己的拳頭和襪子比一比就知道是否合適了。而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比例’吧。”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入手,讓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來學習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應用意識的培養,學生們學習都很投入。像這樣依據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更容易接受,從而對數學更加感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許多一線教師在新授課時經常會使用數學課本中給定的事例,沒有做到充分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比較難以引起學生的關注。還有一些教師雖然沒有直接使用教材中的案例,舉了一些教科書之外的例子來輔助新課教學,但是學生卻很茫然,并不理解,這樣就造成了教師所采用的教學事例不但沒有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反而加重了學生煩躁的心情和學習的壓力。所以教師一定要選擇一些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輔助教學,以取得最佳效果。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們多溝通、勤交流的方式了解他們的課后生活,談論他們的喜好和興趣點。通過運用學生們熟悉的、能引起他們興趣和注意的例子幫助講授新知,這樣學生們容易理解,教師們也更容易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分數與除法》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出示課題后,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說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前,誰來說一說什么是分數?什么是除法?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有學生回答:分東西。老師又問:這節課我們可不可以用分東西來找它們的關系呢?于是接下來的課堂里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沉浸在分東西的情境里,經歷了從每人分整數個到每人分分數個的過程,除法與分數的關系也呼之欲出。分東西是學生十分熟練的,在這節課里,老師抓住了這個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將抽象的關系融入到具體的生活情境里,學生們學得開心、輕松,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課后作業的布置一般情況下都會以數學書后的練習題以及對應練習冊為主,目的是讓學生們多加練習鞏固所學。雖然數學知識得到了練習,但往往忽略了生活化作業的布置,忽視了作業環節聯系實際生活這一點,忽略了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鍛煉。只有課后適當地讓學生解決一些生活問題,才能讓學生們真正找到所學知識的用處。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后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監督學生將每天所學的新知運用起來,幫助孩子們在生活中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在家長的陪伴下,學生們一定會帶著滿滿的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求去發掘、探索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教師在作業布置的環節可以安排學生嘗試認真觀察、動手實踐本節課的數學知識出現在了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該如何解決,不讓知識只停留在書本中。如在學生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之后,給學生出示這樣一道富有挑戰性的課后練習題:用100 米長的鐵柵欄(學生可以用鐵絲或線繩代替鐵柵欄)圍一個停車場,其中一面靠墻,已知墻長80 米,如果想要使這個停車場的面積不少于800 平方米,應該怎樣圍?或者是讓讓學生用20 厘米的鐵絲圍出一個面積最大的長方形,該怎樣圍?學生遇到這類開放性的問題時,興致會很高,教師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給學生提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機會,讓學生在探索和討論中最終獲得知識,掌握知識的運用方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加深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解,增強實際教學中的運用意識,不論身處哪個教學階段,每個數學教師都要在教學中自然地將小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溝通在一起,使數學與生活相輔相成,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和效果,增強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愉悅。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斥著滿滿的活力和勃勃生機,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使學生得到真正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