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潮南區陳店溝湖學校,廣東 汕頭 515152)
文言文是一門精美的語言藝術,其形美以悅目,其言美以悅耳,其意美以悅心,豐富著我們的語言世界,教會我們表情達意。在文言文的課堂上,單純支離破碎地講解、翻來覆去地背誦,是單調無味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勵。”有趣的文言文教學,應該通過創建快樂課堂,使學習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
導入語是課堂的“鳳頭”。有效的課堂導入,猶如堅硬的石子能激起千層的浪花,泛起思想的漣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馬說》的教學導入語設計上,有的以“伯樂相馬”的經典故事引入;有的出示名人簡歷讓學生猜猜作者名字引入;有的以“酒香不怕巷子深”與“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辯證觀點引入……這些導入方式,它要么實現了新舊知識的切換,要么設置了疑問,引發求解的欲望,可謂百花齊放,匠心獨具。
當然,“小曲好唱口難開”,導語的設計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它必須符合以下原則:(一)針對性,能服務于教學內容、實現新舊知識的切換;(二)啟發性,能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求知的欲望;(三)趣味性,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力,對課堂充滿期待;(四)簡練性,抓住本質、最主要的內容,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有效的導入語猶如戲曲的序幕,最引人入勝。只有精心設計好課堂的“鳳頭”,才能高度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做足準備。
文言文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頗具年代距離感,想要解讀其內容,都不是輕而易舉的。為了縮短這種差距,還應該知人論世,重視創作背景的解讀,給學生一種時空的穿越感,達到古今交融的效果。
如: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學生對“癡”字是最難理解的。我們可以滲透文章的創作背景,講述張岱在明朝時在西湖一帶錦衣玉食的生活到明亡后隱姓埋名、遁跡山林著書經歷。學生自然頓悟:再游西湖的張岱已然將“繁華過眼、舊游如夢”的感傷,將心中固守的一份對故國的癡念流露于字里行間。
其實,背景的解讀猶如還原一個個經典的故事,學生由故事知其人、論其事,更能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地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文言文,興趣是關鍵。我們要開啟快樂學習模式,多元化檢測新知,讓學生“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
文言文講究韻律,自有其聲音美。誦讀,是一種綜合積累,潛含著多方面的感性經驗,是終身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開展誦讀比賽,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促進他們朗讀的主動性,引導他們多層次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情感和神韻——讀出對文本的深度理解。
文言文中不乏經典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團結意識、“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曠達情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樂觀精神等,都是警言。我們可以讓學生配上意境相似的圖畫,把相關名句制作成精美的書簽,當作成長路上的勵志銘。
掌握文言文重點詞句、寫作手法、思想內涵,這是吃力的差事。與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如讓學生參與自主命題,組合成一份份完整的競賽試題,再隨機抽取,進行知識檢測,學生自然要涉獵更多的詞匯、名句、名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足以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枯燥感和畏難情緒,鞏固所學知識,拓展閱讀寬度,延伸閱讀深度。
在素質教育中,人類最高尚的精神與智慧的文化是學生人格成長最好的營養,它對學生的熏陶,能使學生在情感共鳴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文言文,是民族精神傳統的特殊記載。許多名篇,是我們精神的食糧。如:描繪山川秀美的《答謝中書書》一文中,作者清峻筆尖下傳達的是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感,體現的是酷愛自然、樂在林泉的高雅情趣;六朝山水小品佳作《與朱元思書》,則通過描繪富春江一帶的奇山異水來規勸友人“不汲汲于世務”。這樣文質兼美的名篇,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
因此,我們要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種,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或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將經典讀出新意;或引導學生閱讀一些他人對文本或作者評論的內容,拓寬自己的視野,讓思考帶有思辨性;或對言簡意賅的文本內容進行續寫、改寫、擴寫等,讓學生在練筆中感受文言文的樂趣,都能實現文言文“文”與“言”、“言”與“意”之間更高效的品讀。
《淮南子》有云:“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好玩”的課堂是有意地創設“趣”與“識”、“啟”與“發”的情境和氛圍。文言文課堂,興趣便是根本,快樂便是動力。這需要教師以自己的文化儲備對文本做深入的透析,對教材的固有的文化內涵做巧妙獨到的設計,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悟、在“玩”用,才能玩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玩出文言文的新境界,達到優化文言文的學習效果。